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控制效果研究--以陕西省延安市羊圈沟小流域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20页 |
·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退耕还林效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土壤侵蚀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USLE 土壤侵蚀模型因子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降雨侵蚀力因子R | 第13-15页 |
·土壤可蚀性因子K | 第15-16页 |
·地形因子L,S | 第16-17页 |
·坡长因子 | 第16页 |
·坡度因子 | 第16-17页 |
·作物管理因子C 和治理措施因子P | 第17-20页 |
·C 因子 | 第17-18页 |
·P 因子 | 第18-20页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气候特征 | 第20-21页 |
·植被特征 | 第21页 |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水土保持措施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页 |
·数据收集及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数据收集 | 第23-24页 |
·样地调查方法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软硬件环境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3 土壤侵蚀因子提取与计算 | 第26-36页 |
·降雨侵蚀力因子(R) | 第26-27页 |
·土壤可蚀性因子(K) | 第27-28页 |
·地形因子(L,S) | 第28-32页 |
·坡度因子(S) | 第28-29页 |
·坡长因子(L) | 第29-32页 |
·作物管理C 因子 | 第32-34页 |
·治理措施P 因子 | 第34-36页 |
4 退耕还林对土壤侵蚀控制效果分析 | 第36-54页 |
·土壤侵蚀评价单元与标准 | 第36-37页 |
·土壤侵蚀单元的确定 | 第36页 |
·土地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 第36页 |
·模型的运算 | 第36-37页 |
·退耕还林前后的土壤侵蚀变化 | 第37-40页 |
·退耕还林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 第40-44页 |
·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变化 | 第40-43页 |
·退耕还林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43-44页 |
·退耕还林对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44-52页 |
·坡度分级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 | 第44-50页 |
·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 | 第50-52页 |
·退耕还林对土壤侵蚀的控制效果 | 第52-5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建议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