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研究简况和研究方法 | 第8-11页 |
| ·研究简况 | 第8-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2 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岭南地区遗址文化面貌及比较 | 第11-35页 |
|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址及其文化面貌 | 第11-23页 |
| ·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的地层、年代和分期 | 第11-21页 |
| ·洞穴遗址的地层和年代 | 第11-15页 |
| ·露天遗址的地层和年代 | 第15-19页 |
| ·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的文化分期 | 第19-21页 |
| ·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的文化面貌及生计方式 | 第21-23页 |
| ·岭南地区的遗址及其文化面貌 | 第23-33页 |
| ·岭南地区遗址的地层、年代和分期 | 第23-31页 |
| ·岭南地区遗址的地层和年代 | 第23-29页 |
| ·岭南地区遗址的文化分期 | 第29-31页 |
| ·岭南地区遗址的文化面貌及生计方式 | 第31-33页 |
| ·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岭南地区的文化面貌比较 | 第33-35页 |
| 3 稻作农业起源原因探讨 | 第35-40页 |
| ·原因探讨 | 第35-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