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6页 |
1 引言 | 第16-2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9页 |
·研究的理论前提 | 第19-23页 |
·环境的不确定性 | 第20页 |
·企业的异质性 | 第20-22页 |
·组织决策的有限理性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5-26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26-28页 |
2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第28-52页 |
·企业成长理论述评 | 第28-38页 |
·企业成长理论回顾 | 第28-35页 |
·对企业成长理论的评论 | 第35-38页 |
·企业与环境关系理论述评 | 第38-45页 |
·企业与环境关系理论回顾 | 第38-44页 |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理论评论 | 第44-45页 |
·机遇管理理论述评 | 第45-51页 |
·机遇管理理论回顾 | 第45-51页 |
·机遇管理理论评论及启示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动态复杂环境下的企业成长 | 第52-77页 |
·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 第52-53页 |
·企业环境与企业成长 | 第53-64页 |
·企业环境的分类及分析参数 | 第53-55页 |
·当前企业环境的特点 | 第55-56页 |
·企业成长与环境的关系 | 第56-60页 |
·动态复杂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60-64页 |
·企业成长的模式及影响因素 | 第64-70页 |
·企业成长的模式 | 第64-67页 |
·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 第67-70页 |
·不同环境下的企业成长 | 第70-74页 |
·环境不确定性矩阵 | 第70页 |
·不同环境中企业成长机制的比较 | 第70-74页 |
·动态复杂环境下的企业成长模型 | 第74-76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74-75页 |
·企业渐进式成长与突变式成长的关系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4 动态复杂环境与机遇 | 第77-84页 |
·动态复杂环境对机遇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77-80页 |
·经济全球化对机遇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77-78页 |
·政府放松管制对机遇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78页 |
·技术的快速扩散与交叉渗透对机遇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78-79页 |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机遇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79页 |
·日益模糊的产业界线与企业边界对机遇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79-80页 |
·动态复杂环境对机遇分布特性的影响 | 第80-83页 |
·动态复杂环境增加了机遇出现的概率 | 第80-81页 |
·动态复杂环境缩短了机遇的有效区间 | 第81页 |
·动态复杂环境对机遇价值的影响 | 第81页 |
·动态复杂环境对不同类型机遇的影响 | 第81-82页 |
·不同环境下的机遇构成要素和分布特性比较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机遇管理与企业成长 | 第84-108页 |
·机遇的概念 | 第84-85页 |
·机遇管理 | 第85-88页 |
·机遇辨识 | 第86页 |
·机遇评价 | 第86-87页 |
·机遇利用 | 第87页 |
·机遇营造 | 第87-88页 |
·竞争优势与企业成长 | 第88-90页 |
·竞争优势的内涵 | 第88-89页 |
·竞争优势的特性 | 第89页 |
·竞争优势的结果——企业成长 | 第89-90页 |
·机遇管理与竞争优势 | 第90-101页 |
·竞争优势的来源 | 第90-92页 |
·机遇管理与竞争优势的获取和持续 | 第92-101页 |
·机遇管理对企业成长的突变作用 | 第101-106页 |
·机遇管理对核心能力的改变 | 第101-104页 |
·机遇管理对价值链的调整与重构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6 机遇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8-119页 |
·能力与机制 | 第108-110页 |
·能力 | 第108-109页 |
·机制 | 第109页 |
·能力与机制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影响机遇管理的能力和机制因素 | 第110-111页 |
·机遇管理能力 | 第111-114页 |
·企业家能力 | 第111-112页 |
·学习能力 | 第112-113页 |
·创新能力 | 第113-114页 |
·应变机制 | 第114-118页 |
·柔性机制 | 第114-116页 |
·整合机制 | 第116-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7 实证研究 | 第119-158页 |
·实证研究设计 | 第120-128页 |
·研究假设 | 第120-122页 |
·实证研究流程 | 第122页 |
·变量测量及问卷设计 | 第122-128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28-129页 |
·调查问卷预测试 | 第129-136页 |
·预测试样本构成 | 第129-130页 |
·预测试项目分析 | 第130页 |
·问卷效度、信度分析 | 第130-136页 |
·正式测试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136-137页 |
·模型验证性分析 | 第137-143页 |
·结构方程方法简介 | 第137-138页 |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指标 | 第138页 |
·各变量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第138-143页 |
·问卷描述性统计 | 第143-145页 |
·机遇管理能力描述性统计 | 第143页 |
·应变机制描述性统计 | 第143-144页 |
·企业环境描述性统计 | 第144-145页 |
·机遇管理描述性统计 | 第145页 |
·企业成长描述性统计 | 第145页 |
·企业环境、机遇管理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145-151页 |
·研究模型 | 第145-146页 |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6页 |
·企业环境与企业成长间关系的结构方程分析 | 第146-147页 |
·机遇管理与企业成长间关系的结构方程分析 | 第147-148页 |
·企业环境与机遇管理间关系的结构方程分析 | 第148-149页 |
·机遇管理对企业环境和企业成长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149-151页 |
·机遇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156页 |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52页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152-156页 |
·假设检验汇总 | 第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8 案例分析——联想和四通成长的比较研究 | 第158-170页 |
·案例对比企业的选择 | 第158页 |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回顾 | 第158-159页 |
·联想与四通的成长过程比较 | 第159-165页 |
·阶段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 第159-161页 |
·阶段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 第161-164页 |
·阶段三:21世纪初至今 | 第164-165页 |
·联想与四通成长过程的机遇视角分析及启示 | 第165-169页 |
·对机遇的认识和利用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 | 第165-167页 |
·对机遇的认识和利用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 第167页 |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区别机遇和机会 | 第167-168页 |
·机遇管理要将发现、利用和营造机遇结合起来 | 第168-169页 |
·机遇管理应保持权变的思想 | 第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170-182页 |
·结论与发现 | 第170-176页 |
·企业成长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 第170页 |
·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170-171页 |
·机遇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171-173页 |
·环境对机遇管理的影响 | 第173-174页 |
·机遇管理在企业环境、企业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174-175页 |
·机遇管理的影响因素 | 第175-176页 |
·利用环境加快企业成长的机遇管理策略 | 第176-180页 |
·关注环境变化,保持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匹配 | 第176-177页 |
·实力和机遇并重,推动企业持续快速成长 | 第177-178页 |
·强化机遇意识,积极培育机遇管理能力 | 第178-179页 |
·构建企业应变机制,实现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 | 第179-180页 |
·本文的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180-182页 |
·本文的研究不足 | 第180-181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81-182页 |
后记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2页 |
附录 | 第192-19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95-196页 |
详细摘要 | 第196-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