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事诉讼自认制度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自认制度概述 | 第11-20页 |
| 一、自认的概念 | 第11页 |
| 二、自认概念的相关比较分析 | 第11-13页 |
| (一) 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 | 第12页 |
| (二) 自认与认诺 | 第12-13页 |
| (三) 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 | 第13页 |
| 三、自认的性质 | 第13-15页 |
| (一) 意思表示说 | 第14页 |
| (二) 观念通知说 | 第14-15页 |
| 四、自认的效力 | 第15-20页 |
| (一) 自认对法院的约束力 | 第15页 |
| (二) 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 | 第15-18页 |
| (三) 自认效力的限制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自认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20-25页 |
| 一、辩论主义 | 第20-22页 |
| 二、诉讼经济效率原则 | 第22页 |
| 三、诚实信用原则 | 第22-23页 |
| 四、自认制度中对公正与效率的追求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自认的要件 | 第25-32页 |
| 一、自认是当事人关于案件主要事实的陈述 | 第25-28页 |
| (一) 关于权利自认的争论 | 第25-27页 |
| (二) 关于自认的对象是否包括间接事实的争论 | 第27-28页 |
| 二、自认必须是在诉讼过程中作出的 | 第28页 |
| 三、自认必须与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一致 | 第28-30页 |
| (一) 先行自认与事后自认 | 第28-29页 |
| (二) 明示自认与拟制自认 | 第29-30页 |
| 四、自认是当事人不利于己的事实陈述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自认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32-39页 |
| 一、英美法系中自认制度 | 第32-35页 |
| (一) 英国立法关于自认的规定 | 第32-33页 |
| (二) 美国立法关于自认的规定 | 第33-35页 |
| 二、大陆法系中自认制度 | 第35-36页 |
| (一) 德国立法关于自认的规定 | 第35页 |
| (二) 日本立法关于自认的规定 | 第35-36页 |
| (三) 我国台湾地区的自认制度 | 第36页 |
| 三、两大法系自认制度的比较 | 第36-39页 |
| (一) 英美法系自认制度的特点 | 第36-37页 |
| (二) 大陆法系自认制度的特点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构想 | 第39-46页 |
| 一、我国自认制度的立法历史及现状 | 第39-40页 |
| 二、完善我国自认制度应当解决的问题 | 第40-42页 |
| (一) 缺乏完善的制度环境 | 第41页 |
| (二) 对当事人陈述的定位不当 | 第41页 |
| (三) 相关制度的欠缺 | 第41-42页 |
| (四) 关于自认的立法混乱、相互矛盾 | 第42页 |
|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构想 | 第42-46页 |
| (一) 确定辩论主义的整体制度环境 | 第42-43页 |
| (二) 对当事人陈述进行合理定位 | 第43-44页 |
| (三) 健全审前程序以充分发挥自认的作用 | 第44页 |
| (四) 完善自认制度的具体规则设想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