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背景 | 第11-2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6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6-22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22-25页 |
一、本选题研究的意义、目标与创新点 | 第22-23页 |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线路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7-40页 |
第一节 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与进展 | 第27-32页 |
一、空间结构的概念 | 第27-28页 |
二、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 | 第28-29页 |
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 第29-30页 |
四、城镇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32-38页 |
一、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32-33页 |
二、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核心理论 | 第33-36页 |
三、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应用型理论 | 第36-37页 |
四、其他与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 第40-78页 |
第一节 城镇空白阶段 | 第40-44页 |
一、春秋战国时期——城镇空白阶段 | 第40-41页 |
二、两汉时期——盐业启蒙,运河始开 | 第41-43页 |
三、三国时期——"新生地"人类活动滞后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城镇形成阶段 | 第44-49页 |
一、晋代——市镇开始出现 | 第44-45页 |
二、南北朝——多个县级行政单元形成 | 第45-46页 |
三、隋唐时——多个市镇形成 | 第46-49页 |
第三节 中心城市出现阶段 | 第49-55页 |
一、后周——中心城市开始出现 | 第49-51页 |
二、宋代——行政区与扬州、泰州并列 | 第51-55页 |
第四节 城镇等级分异阶段 | 第55-65页 |
一、元代——海运与棉植使城镇发展加快 | 第55-57页 |
二、明代——盐业鼎盛,通吕运河向东延伸 | 第57-59页 |
三、清代(鸦片战争前)——行政区再次与扬州并列 | 第59-62页 |
四、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快速发展 | 第62-65页 |
第五节 城镇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阶段 | 第65-76页 |
一、改革开放前城镇的发展 | 第65-66页 |
二、改革开放后城镇的发展 | 第66-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动力机制(Ⅰ) | 第78-112页 |
第一节 自然因素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78-88页 |
一、成陆历史较晚制约城镇发展 | 第78-80页 |
二、江海岸线变迁对城镇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 第80-83页 |
三、海堤的推进对城镇分布的影响 | 第83-85页 |
四、运河的延伸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 第85-88页 |
第二节 产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88-110页 |
一、产业形成与发展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88-100页 |
二、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00-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动力机制(Ⅱ) | 第112-156页 |
第一节 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12-127页 |
一、交通条件改变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12-122页 |
二、港口和通信等条件改变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22-127页 |
第二节 行政与文化因素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27-154页 |
一、行政因素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27-138页 |
二、区域文化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38-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4-156页 |
第六章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规律与模式 | 第156-203页 |
第一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特点 | 第156-169页 |
一、古代南通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特点 | 第156-160页 |
二、近代南通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特点 | 第160-162页 |
三、现代南通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特点 | 第162-169页 |
第二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分布与演化规律 | 第169-186页 |
一、城镇布局与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性 | 第169-170页 |
二、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与分布规律 | 第170-181页 |
三、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规律 | 第181-186页 |
第三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 第186-196页 |
一、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背景 | 第186-189页 |
二、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 第189-194页 |
三、未来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预测 | 第194-196页 |
第四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理论验证 | 第196-201页 |
一、核心-边缘理论的解释 | 第196-198页 |
二、中心地理论的修正型解释 | 第198-200页 |
三、点-轴结构理论的解释 | 第200页 |
四、双核结构理论的解释 | 第200-201页 |
本章小结 | 第20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1-203页 |
第七章 启示、问题及展望 | 第203-214页 |
第一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启示 | 第203-204页 |
第二节 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204-209页 |
一、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204-206页 |
二、对未来南通城镇空间规划布局的合理化建议 | 第206-209页 |
第三节 今后有待探究的问题及对未来南通的展望 | 第209-212页 |
一、今后有待探究的问题 | 第209-210页 |
二、对未来南通发展的展望 | 第210-212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2-214页 |
科研一览 | 第214-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