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短期气候预测的意义 | 第12-13页 |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现状 | 第13-17页 |
·我国短期预测动力学方法的介绍 | 第17-18页 |
·区域气候模式在短期气候预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7页 |
第二章 CAM-RegCM模式嵌套的步骤介绍 | 第27-42页 |
·大气环流模式CAM3介绍 | 第27-30页 |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介绍 | 第30-36页 |
·变量的水平分布、模式垂直分层以及地图投影 | 第30-32页 |
·动力框架 | 第32-33页 |
·主要的物理过程参数化 | 第33-36页 |
·辐射方案 | 第33-34页 |
·行星边界层方案 | 第34页 |
·积云参数化方案 | 第34页 |
·次网格显示水汽方案 | 第34-35页 |
·海洋通量参数化方案 | 第35-36页 |
·气压梯度方案 | 第36页 |
·陆面过程方案 | 第36页 |
·CAM-RegCM模式嵌套的步骤 | 第36-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第三章 CAM-RegcM模拟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定量评估 | 第42-63页 |
·试验方案设计和资料来源 | 第43-44页 |
·评估方法 | 第44-48页 |
·距平百分率符号一致率(同号率)R | 第44-45页 |
·距平相关系数ACC | 第45页 |
·预报评分P | 第45-46页 |
·技巧评分SS | 第46-47页 |
·异常级评分TS | 第47-48页 |
·预测试验的总体定量评估 | 第48-57页 |
·平均夏季降水量的比较 | 第48-49页 |
·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标准差分布 | 第49-51页 |
·全国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报技巧评估 | 第51-53页 |
·不同区域预报技巧的对比 | 第53-56页 |
·模拟与观测结果的相关关系 | 第56-57页 |
·单个预报与集合预报的比较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四章 CAM-RegCM模拟结果的订正 | 第63-106页 |
·距平订正方法(CM-AN) | 第64-70页 |
·CM-AN订正方法介绍 | 第64-65页 |
·CM-AN订正量分布 | 第65-66页 |
·CM-AN订正后模拟效果的比较 | 第66-70页 |
·距平百分率订正方法(CM-AP) | 第70-82页 |
·CM-AP订正方法介绍 | 第70页 |
·CM-AP订正量分布 | 第70-73页 |
·CM-AP订正后模拟效果的比较 | 第73-76页 |
·CM-AN和CM-AP订正后预报效果的比较 | 第76-81页 |
·CM-AN和CM-AP订正方法小结 | 第81-82页 |
·基于ENSO分类的订正方法(CM-ENSO) | 第82-101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ENSO的分类 | 第83-85页 |
·预报结果与ENSO之间的关系 | 第85-90页 |
·订正前各预报评分指数与ENSO的关系 | 第85-87页 |
·CM-AP订正后预报评分指数与ENSO的关系 | 第87-90页 |
·CM-ENSO订正方法介绍 | 第90页 |
·CM-ENSO订正量分布 | 第90-93页 |
·CM-ENSO订正后模拟效果的比较 | 第93-95页 |
·CM-ENSO和CM-AP订正后预报效果的比较 | 第95-99页 |
·CM-ENSO订正后预测结果和观测结果的相关关系 | 第99-100页 |
·CM-ENSO订正方法的小结 | 第100-101页 |
·CAM-RegCM嵌套模式的后报试验与我国其它的预报系统预测效果的比较 | 第101-104页 |
·与IAP DCP-Ⅱ预报效果的比较 | 第101-102页 |
·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业务系统预报效果的比较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CAM-RegCM嵌套模式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实时预测试验 | 第106-125页 |
·实时预报试验方案设计 | 第107-108页 |
·2003年的实时预报试验 | 第108-111页 |
·2004年的实时预报试验 | 第111-115页 |
·2005年的实时预报试验 | 第115-118页 |
·2006年的实时预报试验 | 第118-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30页 |
·工作总结 | 第125-127页 |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127页 |
·研究展望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