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光疗药物的研究概述 | 第10-17页 |
·光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光疗药物发展史 | 第11-12页 |
·竹红菌素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12-14页 |
·竹红菌素的结构修饰方法 | 第14-17页 |
·光动力疗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光动力疗法简介 | 第17页 |
·光动力疗法原理 | 第17-18页 |
·光动力疗法机制 | 第18-20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8页 |
第二章 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的制备及光动力活性研究 | 第28-56页 |
·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的制备 | 第28-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最佳浓度的选择 | 第31-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页 |
·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甲素的光学性质 | 第32-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的两亲性 | 第37-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荧光猝灭试验 | 第38-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猝灭常数的计算 | 第46-47页 |
·荧光量子效率的求算 | 第47-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表面结合常数的计算 | 第50-5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氧化钛包裹HA表面结合常数计算 | 第51-52页 |
·氧化钛吸附HA表面结合常数计算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三章 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子的光动力性质研究 | 第56-74页 |
·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光稳定性研究 | 第56-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子的活性氧产生 | 第58-62页 |
·单重态氧 | 第58-62页 |
·单线态氧的电子结构和特性 | 第58-59页 |
·单线态氧的产生 | 第59页 |
·单线态氧的检测 | 第59-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2页 |
·DNA光损伤研究 | 第62-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光敏剂在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 | 第65-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7页 |
·氧化钛包裹竹红菌素纳米粒与肌红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67-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9-70页 |
·同步荧光光谱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发表文章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