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0-13页 |
·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 | 第10-11页 |
·水资源污染严重 | 第11-12页 |
·水土流失严重 | 第12页 |
·水资源浪费严重 | 第12-13页 |
2 发展水稻节水种植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3 水稻的需水特性及旱作水稻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水稻的需水特性 | 第14-16页 |
·旱作水稻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4 水分胁迫下水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变化 | 第17-21页 |
·水分胁迫下水稻的形态结构 | 第17-19页 |
·水分胁迫下水稻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9-21页 |
5 水稻的氮素营养 | 第21-23页 |
6 水稻的氮素营养与水分胁迫的关系 | 第23页 |
7 本文拟讨论的内容 | 第23-25页 |
·水分胁迫对水稻种子成苗的影响 | 第23页 |
·水分胁迫下不同氮素营养对水稻体内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3页 |
·水分胁迫下不同氮素营养对水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1 水分胁迫对水稻种子成苗的影响 | 第25页 |
·材料准备 | 第25页 |
·处理方法 | 第25页 |
·测定项目 | 第25页 |
2 水分胁迫下不同氮素营养对水稻体内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5-27页 |
·材料准备 | 第25页 |
·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营养液配制 | 第25-26页 |
·管理方法 | 第26页 |
·测定项目 | 第26-27页 |
3 水分胁迫下不同氮素营养对水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27-29页 |
·材料准备 | 第27页 |
·处理方法 | 第27页 |
·营养液配制 | 第27页 |
·管理方法 | 第27页 |
·测定项目 | 第27-29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9-53页 |
1 水分胁迫对水稻种子成苗的影响 | 第29-36页 |
·水分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动、发芽的影响 | 第29-30页 |
·种子萌动 | 第29页 |
·种子发芽 | 第29-30页 |
·水分胁迫对水稻种子成苗期间渗透调节作用的影响 | 第30-33页 |
·种子内K+含量 | 第30-31页 |
·种子内可溶性糖含量 | 第31页 |
·种子内蔗糖含量 | 第31-32页 |
·种子内脯氨酸含量 | 第32页 |
·种子相对含水量 | 第32-33页 |
·水分胁迫对水稻种子成苗期间细胞膜透性和种子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种子的细胞膜透性 | 第33页 |
·种子内丙二醛的含量 | 第33-34页 |
·水分胁迫对水稻种子成苗期间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34-36页 |
·种子的SOD 活性 | 第34-35页 |
·种子的POD 活性 | 第35页 |
·种子的CAT 活性 | 第35-36页 |
2 水分胁迫下不同氮素营养对水稻体内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36-41页 |
·水稻根系中可溶性物质的含量 | 第36-38页 |
·水稻根系中可溶性糖的含量 | 第36-37页 |
·水稻根系中蔗糖的含量 | 第37-38页 |
·水稻茎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含量 | 第38-39页 |
·水稻茎叶中可溶性糖的含量 | 第38-39页 |
·水稻茎叶中蔗糖的含量 | 第39页 |
·水稻伤流液中可溶性物质的含量 | 第39-41页 |
·水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的含量 | 第39-40页 |
·水稻伤流液中蔗糖的含量 | 第40-41页 |
3 水分胁迫下不同氮素营养对水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41-53页 |
·水稻根系形态 | 第41-44页 |
·总根长 | 第41页 |
·根表面积 | 第41-42页 |
·根系平均直径 | 第42-43页 |
·根体积 | 第43-44页 |
·水稻根系生理指标 | 第44-47页 |
·根系总吸收面积 | 第44页 |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 | 第44-45页 |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 | 第45-46页 |
·水稻根系比表面积 | 第46页 |
·根系活力 | 第46-47页 |
·水稻的生物量 | 第47-48页 |
·水稻株高 | 第48页 |
·水稻根冠比 | 第48-49页 |
·水稻植株含水量 | 第49-50页 |
·水稻的水分吸收 | 第50页 |
·水稻的养分吸收 | 第50-53页 |
·植株地上部氮的含量 | 第50-51页 |
·植株地上部磷的含量 | 第51-52页 |
·植株地上部钾的含量 | 第52-5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小结 | 第53-56页 |
1 讨论 | 第53-54页 |
2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