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国际背景 | 第8页 |
·国内背景 | 第8-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银行体系脆弱性涵义和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涵义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涵义 | 第1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第三章 1986~2005 年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变化状况和成因分析 | 第17-28页 |
·近20 年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变化状况分析 | 第17-24页 |
·不良贷款率变化状况 | 第17-19页 |
·资本充足率及资本结构变化状况 | 第19-22页 |
·盈利能力及综合竞争力状况 | 第22-24页 |
·近20 年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主要成因分析 | 第24-28页 |
·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内部原因 | 第24-26页 |
·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外部原因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分析(1986~2005 年) | 第28-37页 |
·银行体系脆弱性测算的国际经验 | 第28-29页 |
·指标的选择 | 第28-29页 |
·测算方法 | 第29页 |
·研究方法说明 | 第29-31页 |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29-30页 |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30页 |
·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30-31页 |
·实证分析 | 第31-36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3页 |
·因子分析过程 | 第33-34页 |
·实证结论分析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有效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 第37-45页 |
·建立和健全现代银行制度,确立以效率为生命的经营准则 | 第37页 |
·产权改革初具成效,公司治理仍需完善 | 第37-40页 |
·形成良性互动的战略激励 | 第38-39页 |
·形成包括员工持股、高管层股票期权在内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 第39-40页 |
·建立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 | 第40-42页 |
·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监管体系 | 第42-43页 |
·创建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表1 | 第47-48页 |
附表2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