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图序 | 第13-14页 |
| 表序 | 第14-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38页 |
| ·问题提出 | 第15-19页 |
| ·转轨国家政府俘获理论综述 | 第19-32页 |
| ·转轨经济学的理论现状 | 第19-22页 |
| ·政府俘获理论的产生及其现状 | 第22-23页 |
| ·转轨国家政府俘获理论的起源及其进展 | 第23-29页 |
| ·低掠夺国家转化为高掠夺国家的政府俘获模型的构建 | 第29-30页 |
| ·转轨国家中的政府俘获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30-32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方法和结构 | 第32-36页 |
|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32-34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 ·论文结构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第2章 转轨国家管制政策均衡模型的建立 | 第38-47页 |
| ·佩尔兹曼的管制均衡模型 | 第38-40页 |
| ·转轨国家管制均衡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 ·算例及灵敏度分析 | 第43-44页 |
| ·结束语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 第3章 俘获者企业压力下的转轨国家政府管制政策的选择偏好 | 第47-56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俘获者企业的目标——能为其带来垄断利润的管制政策 | 第47-48页 |
| ·管制经济学对政府管制政策的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 ·政府管制政策的选择偏好 | 第49-54页 |
| ·设置市场进入政策壁垒 | 第49-51页 |
| ·鼓励兼并 | 第51-52页 |
| ·政府制定高价格的政策 | 第52-53页 |
| ·对厂商串谋不加以禁止 | 第53-54页 |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第4章 转轨国家政府俘获产业识别模型的构建及其在中国出租车市场的应用 | 第56-87页 |
| ·转轨国家政府俘获产业识别模型的建立 | 第56-62页 |
| ·引言 | 第56-57页 |
| ·定量模型的构建 | 第57-60页 |
| ·定性模型的构建 | 第60-62页 |
| ·出租车市场的实证分析 | 第62-8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63页 |
| ·合肥市出租车市场的管制政策效果及成因分析 | 第63-73页 |
| ·北京出租车市场的管制政策效果和成因分析 | 第73-82页 |
| ·中国国有垄断企业政府俘获问题分析 | 第82-86页 |
| ·基于转轨国家政府俘获的产业识别模型对国有垄断企业的分析 | 第82-85页 |
| ·结论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 第5章 中国管制体制改革的对策与思考 | 第87-104页 |
| ·政府俘获问题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危害 | 第87-89页 |
| ·中国政府管制体制中可能引发政府俘获的因素 | 第89-96页 |
| ·政府管制体制的概念 | 第90-92页 |
| ·中国政府管制体制中可能引发政府俘获问题的因素 | 第92-96页 |
| ·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思路 | 第96-103页 |
| ·在事前监督方面 | 第97-99页 |
| ·在事中监督方面 | 第99-100页 |
| ·在事后监督方面 | 第100-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
| 第6章 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04-107页 |
| ·结论 | 第104页 |
| ·创新 | 第104-105页 |
| ·展望 | 第105-107页 |
|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