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学术价值 | 第12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16-19页 |
| ·安康市自然概况 | 第16-17页 |
| ·安康市PSR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 第19-25页 |
|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 ·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理论 | 第19-20页 |
| ·协调发展的含义及其评价标准 | 第20-21页 |
| ·承载力理论 | 第21页 |
| ·研究路线 | 第21-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论文结构 | 第24-25页 |
| 第3章 安康市PSR模型构建 | 第25-34页 |
| ·PSR模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 ·科学性与简明性原则 | 第25页 |
| ·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 第25页 |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25-26页 |
| ·区域性与可比较性原则 | 第26页 |
|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26-28页 |
| ·系统层次分析 | 第26-27页 |
| ·目标分层法 | 第27页 |
|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的理论框架 | 第27-28页 |
| ·评价方法 | 第28-29页 |
| ·指标体系选取 | 第29-32页 |
| ·指标体系 | 第32-34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3页 |
| ·部分指标解释 | 第33-34页 |
| 第4章 安康市PSR模型协调度 | 第34-54页 |
| ·PSR模型指标体系耦合关系 | 第34-40页 |
| ·安康市压力指标体系的EKC模型 | 第35-38页 |
| ·安康市承压状态类指标拟合模型 | 第38-40页 |
|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0-42页 |
| ·原始数据整理 | 第40页 |
|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40-41页 |
| ·协调度数学模型 | 第41页 |
| ·安康市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与判别标准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 ·标准化及权重 | 第42-45页 |
| ·压力指标演变趋势 | 第45-47页 |
| ·状态指标演变特征 | 第47-48页 |
| ·综合评价指数演变特征 | 第48-50页 |
| ·协调度及发展评价 | 第50-54页 |
| 第5章 安康市PSR模型适应度 | 第54-67页 |
| ·PSR模型适应度 | 第54-55页 |
| ·提出背景意义 | 第54-55页 |
| ·定义、性质、类型 | 第55页 |
| ·适应度模型 | 第55-58页 |
| ·概念框架 | 第55-57页 |
| ·数学模型 | 第57-58页 |
| ·判别标准 | 第58页 |
| ·计算结果 | 第58-62页 |
| ·适应度及发展系数 | 第58-62页 |
| ·适应度与协调度 | 第62页 |
| ·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 ·安康市PSR提升对策 | 第64-67页 |
| ·降低人口压力 | 第64页 |
| ·调整产业结构 | 第64-65页 |
|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 第65页 |
| ·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 第65-67页 |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