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写作背景 | 第9-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担保法与合同保证制度 | 第11-13页 |
二、风险与不确定性以及不完全的担保市场 | 第13-19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写作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保证制度的发展 | 第21-37页 |
第一节 保证的实例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保证的概念 | 第23-27页 |
第三节 保证的特点 | 第27-30页 |
一、保证的第一个特点:保证的三方关系 | 第27-29页 |
二、保证的第二个特点:共同连带责任 | 第29-30页 |
三、保证的第三个特点:补偿合同 | 第30页 |
第四节 保证人的权利:代位求偿权 | 第30-32页 |
一、代位求偿的概念 | 第30-31页 |
二、合同保证中的代位求偿 | 第31-32页 |
第五节 保证人的权利——一般补偿协议 | 第32-37页 |
一、求偿权 | 第33-34页 |
二、信托基金权利(Trust fund Right) | 第34页 |
三、转让权(Assignment Rights) | 第34-35页 |
四、对补偿人的起诉权 | 第35-36页 |
五、保证人的收款权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美国合同保证制度 | 第37-87页 |
第一节 合同保证制度的原则性文件——米勒法案 | 第37-41页 |
一、米勒法案的实施背景 | 第37-38页 |
二、米勒法案的主要内容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合同保证制度实施的主要依据——联邦采购条例 | 第41-44页 |
一、《联邦采购条例》的要点 | 第41-42页 |
二、新版《联邦采购条例》对保证金额的规定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合同保证的适用领域——公共工程 | 第44-46页 |
第四节 公司保证人与个人保证人 | 第46-49页 |
一、公司保证人 | 第46-48页 |
二、个人保证人 | 第48-49页 |
第五节 合同保证的作用 | 第49-55页 |
一、提供信用 | 第50页 |
二、预先审定承包商的资格 | 第50-53页 |
三、减轻承包商违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四、保障工人和供应商的利益 | 第54-55页 |
第六节 保证合同类型 | 第55-72页 |
一、投标保证 | 第55-62页 |
二、履约保证 | 第62-67页 |
三、付款保证 | 第67-72页 |
第七节 合同保证模式比较分析 | 第72-75页 |
一、有条件保证和无条件保证 | 第72-73页 |
二、高保额保证和低保额保证 | 第73-74页 |
三、合同保证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74-75页 |
第八节 不完全的合同保证市场 | 第75-87页 |
一、担保市场的不对称信息 | 第75-76页 |
二、承包商违约或破产的风险 | 第76-81页 |
三、承包商违约风险下的最优保证金额 | 第81-87页 |
第四章 我国工程合同保证的制度设计 | 第87-108页 |
第一节 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贷款担保 | 第87-90页 |
第二节 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与合同保证制度 | 第90-93页 |
第三节 我国的合同保证制度模式选择 | 第93-100页 |
一、大力推广专业担保机构提供的合同保证 | 第93-94页 |
二、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实施合同保证 | 第94-97页 |
三、积极推广工程保证合同的类型 | 第97-98页 |
四、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98-100页 |
第四节 我国工程保证的政策环境及初步实施效果 | 第100-103页 |
一、工程合同保证政策及初步实施效果 | 第100-103页 |
二、我国实施公共工程合同保证的外部约束 | 第103页 |
第五节 完善建设制度,培育专业化的工程保证市场 | 第103-106页 |
一、明确国家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监管部门 | 第104页 |
二、推动基本的法律法规框架形成 | 第104-105页 |
三、培育公共工程合同保证市场 | 第105-106页 |
四、培植、规范专业保证担保公司 | 第106页 |
五、建立行业信用信息支持系统 | 第106页 |
第六节 合同保证制度的深化研究 | 第106-108页 |
后记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详细摘要 | 第115-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