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战略背景下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8-9页 |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 第11页 |
·研究重点 | 第11页 |
·研究难点 | 第11页 |
·研究创新 | 第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4页 |
2 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理论述评 | 第14-24页 |
·志愿服务概念及特征 | 第14-16页 |
·志愿服务的概念 | 第14-15页 |
·志愿服务的特点 | 第15-16页 |
·和谐社会概念及特征 | 第16-18页 |
·和谐社会的概念 | 第16-17页 |
·和谐社会的特征 | 第17-18页 |
·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18-20页 |
·志愿服务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国外志愿服务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20-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及评价 | 第21-24页 |
3 西方国家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和特点 | 第24-29页 |
·西方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西方志愿服务内容 | 第25-26页 |
·西方志愿服务的特点 | 第26-29页 |
4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分析 | 第29-52页 |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模式 | 第31-33页 |
·“自下而上发起, 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 | 第31-32页 |
·“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的模式 | 第32-33页 |
·“自下而上发起, 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 | 第33页 |
·中国志愿服务的主体 | 第33-36页 |
·组织主体 | 第33页 |
·参与主体 | 第33-36页 |
·中国志愿服务的类型 | 第36-38页 |
·中国志愿服务的运作模式 | 第38-41页 |
·党团主导 | 第38-39页 |
·专门机构发动 | 第39-40页 |
·单位协助 | 第40页 |
·大众认可 | 第40-41页 |
·中国志愿服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第41-46页 |
·对社会保障的作用 | 第41-42页 |
·对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作用 | 第42-43页 |
·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 | 第43-45页 |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 第45-46页 |
·中国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46-52页 |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 第46-47页 |
·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 第47-48页 |
·运作机制尚需规范 | 第48-49页 |
·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 第49-52页 |
5 进一步发展我国志愿服务的建议 | 第52-64页 |
·完善管理体制 | 第52-55页 |
·实行政社分离 | 第52-53页 |
·成立全国志愿服务机构 | 第53页 |
·设立志愿服务基金 | 第53-54页 |
·建立志愿服务法律体系 | 第54-55页 |
·夯实组织基础 | 第55-59页 |
·完善志愿组织管理机制 | 第55-56页 |
·提高志愿者能力和水平 | 第56-57页 |
·拓展志愿服务领域 | 第57-58页 |
·改革志愿服务方式 | 第58-59页 |
·规范运作机制 | 第59-62页 |
·建立社会化的动员机制 | 第59-60页 |
·建立科学化的培训机制 | 第60-61页 |
·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 | 第61-62页 |
·争取社会支持 | 第62-64页 |
·争取民间力量支持 | 第62页 |
·争取大众传媒支持 | 第62-63页 |
·争取企业支持 | 第63页 |
·争取宗教团体支持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6页 |
·志愿服务是一项方兴未艾、大有可为的公益事业 | 第64页 |
·中国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64页 |
·中国进一步深入发展志愿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