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根际及内生真菌和放线菌与香蕉病害的相关性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香蕉的微生物区系研究 | 第11-15页 |
1 植物的微生物区系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 第11-12页 |
·植物内生菌与植物病害 | 第11-12页 |
·植物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病害 | 第12页 |
2 香蕉的微生物区系 | 第12-13页 |
·香蕉内生真菌和放线菌 | 第12-13页 |
·香蕉根际土壤真菌和放线菌 | 第13页 |
3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香蕉根际及内生真菌放线菌种类鉴定 | 第15-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样品采集 | 第15页 |
·培养基制备 | 第15页 |
·内生真菌和放线菌分离 | 第15页 |
·根际土壤真菌和放线菌分离 | 第15-16页 |
·菌株鉴定 | 第16页 |
·内生真菌鉴定 | 第16页 |
·内生放线菌鉴定 | 第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28页 |
·香蕉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类群 | 第16-23页 |
·香蕉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区系分析 | 第23-26页 |
·香蕉内生放线菌和根际土壤放线菌类群 | 第26-27页 |
·香蕉内生放线菌和根际土壤放线菌区系分析 | 第27-2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8-31页 |
第三章 香蕉内生炭疽菌和病原炭疽菌的相关性 | 第31-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31-32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炭疽菌培养性状观察 | 第31-32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32页 |
·附着孢形态观察 | 第32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32页 |
·香蕉内生炭疽菌拮抗作用测定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形态学特征 | 第32-33页 |
·培养性状 | 第33页 |
·菌落特征 | 第33页 |
·生长速度和生物量 | 第33页 |
·孢子类型、大小和产孢量 | 第33页 |
·附着孢形态 | 第33-37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37-38页 |
·香蕉内生炭疽菌拮抗作用测定 | 第38-3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香蕉枯萎病菌和内生镰刀菌的相关性研究 | 第4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供试菌株 | 第41页 |
·培养性状比较 | 第41-42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镰刀菌培养性状观察 | 第41-42页 |
·形态特征比较 | 第42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42页 |
·镰刀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42页 |
·香蕉组培苗伤根接种测定 | 第42页 |
·香蕉内生镰刀菌拮抗作用测定 | 第42页 |
·内生镰刀菌与枯萎病菌营养体亲和性测定 | 第42-44页 |
·供试菌株 | 第42页 |
·培养基制备 | 第42-43页 |
·供试单孢菌株的获得 | 第43页 |
·nit突变体的诱导 | 第43页 |
·nit突变体筛选和表型鉴定 | 第43页 |
·营养体亲和性测定 | 第43-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香蕉内生镰刀菌种类鉴定 | 第44-47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44页 |
·培养性状 | 第44页 |
·生长速度和生物量 | 第44页 |
·孢子类型和产孢量 | 第44-47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47-49页 |
·香蕉内生镰刀菌与香蕉枯萎病菌的相互作用 | 第49页 |
·营养体亲和群划分 | 第49-51页 |
·nit突变体的获得和筛选 | 第49页 |
·nit突变体表型鉴定 | 第49-51页 |
·香蕉内生镰刀菌与枯萎病菌的营养体亲和群划分 | 第5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寄生根结线虫卵的香蕉内生真菌和根际真菌 | 第53-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供试菌株 | 第53页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53页 |
·根结线虫卵悬浮液的制备 | 第53页 |
·不同菌株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性测定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根结线虫卵寄生菌的筛选 | 第54页 |
·粘帚霉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性观察 | 第54页 |
·粘帚霉种类鉴定 | 第54-5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7页 |
2 特色与创新 | 第57页 |
3 意义和应用前景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