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9页 |
| ·交通位置自然经济及地理 | 第9-11页 |
|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 第11页 |
| ·研究思路、内容和工作方法 | 第11-12页 |
| ·与本论文有关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2-13页 |
| ·本次研究进展及认识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和物化探异常特征 | 第14-20页 |
|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第14-15页 |
| ·地层 | 第15-16页 |
| ·火山岩 | 第16-17页 |
| ·侵入岩 | 第17-18页 |
| ·区域地球物理 | 第18-19页 |
| ·区域地球化学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矿田和矿区地质特征 | 第20-29页 |
| ·Ⅰ号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 第20-21页 |
| ·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 ·矿脉体基本特征 | 第21页 |
| ·矿石特征 | 第21页 |
| ·金的赋存状态 | 第21页 |
| ·矿床成因分析 | 第21页 |
| ·Ⅱ号金矿区有关金矿床特征 | 第21-24页 |
| ·地质概况 | 第21-23页 |
| ·矿脉体基本特征 | 第23页 |
| ·矿石特征 | 第23页 |
| ·金的赋存状态 | 第23页 |
| ·矿床成因分析 | 第23-24页 |
| ·Ⅲ号矿区有关金矿床特征 | 第24-26页 |
| ·地质概况 | 第24-25页 |
| ·矿脉体基本特征 | 第25页 |
| ·矿石特征 | 第25页 |
| ·金的赋存状态 | 第25-26页 |
| ·矿床成因分析 | 第26页 |
| ·Ⅳ号矿床 | 第26-27页 |
| ·地质概况 | 第26-27页 |
| ·矿脉体基本特征 | 第27页 |
| ·矿石特征 | 第27页 |
| ·金的赋存状态 | 第27页 |
| ·矿床成因分析 | 第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控矿构造与成矿 | 第29-43页 |
| ·区域构造与成矿 | 第29-30页 |
| ·矿区构造与成矿 | 第30-38页 |
| ·矿区内断裂 | 第30-32页 |
| ·节理 | 第32-38页 |
| ·侵入体的控矿作用与成矿 | 第38-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原生晕化探异常分析 | 第43-85页 |
| ·野外和室内工作方法简述 | 第43-44页 |
| ·矿体原生晕组合特征 | 第44-53页 |
| ·指示元素含量概率分布与地球化学参数 | 第44-52页 |
| ·指示元素地球化学参数 | 第52-53页 |
| ·Ⅲ矿区q6含金石英脉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70页 |
| ·指示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分配(地表) | 第53-55页 |
| ·地表指示元素原生晕 | 第55-70页 |
| ·钻孔剖面原生晕 | 第70-75页 |
| ·Au原生晕 | 第70-74页 |
| ·Hg原生晕 | 第74页 |
| ·其它指示元素 | 第74页 |
| ·Ⅲ矿区q6矿脉钻孔剖面指示元素分配与地层岩石含矿性分析 | 第74-75页 |
| ·q6矿脉1036m中段原生晕 | 第75-81页 |
| ·Au元素原生晕 | 第75-77页 |
| ·Ag原生晕 | 第77页 |
| ·As、Hg、Sb元素原生晕 | 第77-78页 |
| ·Cu元素原生晕 | 第78-79页 |
| ·Bi、Mo元素原生晕 | 第79-80页 |
| ·q6主矿脉地表与1036m中段Au原生晕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 ·小结 | 第81-85页 |
| 结论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图版 | 第91-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