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7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7-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7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医疗费用控制中政府、医院以及患者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21页 |
·医疗费用控制中政府、医院、患者和谐互动模型研究 | 第21-22页 |
·构建我国政府医疗费用控制政策框架 | 第22页 |
·资料来源 | 第22页 |
·各种相关文献资料 | 第22页 |
·卫生管理专家和医务人员 | 第22页 |
·医院的患者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背景研究 | 第22-23页 |
·实证研究 | 第23-25页 |
·理论研究 | 第25页 |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 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委托一代理理论 | 第27-28页 |
·寻租理论 | 第28页 |
·博弈理论——制度公正与利益博弈 | 第28-31页 |
第四部分 医疗费用控制相关主体政府、医院以及患者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1-79页 |
·医疗费用控制相关主体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1-44页 |
·政府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31-33页 |
·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33-38页 |
·在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采取的控制医疗费用下降的行为 | 第38-41页 |
·影响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府行为 | 第41-42页 |
·控制医疗费用政府行为模型与思考 | 第42-44页 |
·医疗费用控制相关主体医院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44-58页 |
·医院行为的分析 | 第44-46页 |
·实证研究 | 第46-54页 |
·医院行为模型与思考 | 第54-58页 |
·医疗费用控制相关主体患者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58-78页 |
·患者的基本情况 | 第59-61页 |
·患者到医院就医之前的行为及意向情况 | 第61-66页 |
·控费信息不对称下的患者到医院就医行为及意向分析 | 第66-72页 |
·对现行医保政策中患者费用控制策略的意向 | 第72页 |
·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72-74页 |
·数据分析及患者行为特点总结 | 第74-76页 |
·患者行为特征与思考 | 第76-78页 |
·医疗费用控制相关主体行为思考与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部分 医疗费用控制中政府、医院、患者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 第79-103页 |
·医疗费用控制患者、政府及医院的委托代理关系体系 | 第79-83页 |
·医疗保险机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 第80-81页 |
·医疗保险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关系 | 第81页 |
·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关系 | 第81-82页 |
·政府与医院之间的关系 | 第82-83页 |
·政府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 第83页 |
·医疗费用控制中政府、医院和患者行为的抽象与总结 | 第83-85页 |
·医疗费用控制过程中政府、医院和患者博弈分析 | 第85-101页 |
·医疗费用主体行为博弈的基本要素 | 第85-86页 |
·政府控费条件下的医院、患者博弈分析 | 第86-98页 |
·影响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府行为条件下的医院、患者博弈分析 | 第98-101页 |
·政府、医院、患者和谐互动机制模型 | 第101-103页 |
第六部分 政府医疗费用控制政策框架 | 第103-112页 |
·政策框架的价值取向 | 第103页 |
·政策框架的内容 | 第103-112页 |
·政府决策维度 | 第103-105页 |
·加强政府投入,体现政府职责 | 第103页 |
·建构政府管制的法律体系[102] | 第103-104页 |
·进一步深入改革药品集中招标制度 | 第104页 |
·尽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配套制度 | 第104-105页 |
·医院决策维度 | 第105-109页 |
·建立医院自我激励约束机制 | 第105-107页 |
·改革对医院的支付制度 | 第107页 |
·强化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制约和调控制度建设 | 第107-108页 |
·建立缩小医疗信息不对称的制度 | 第108页 |
·建立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机制 | 第108-109页 |
·设立资格处罚制,从制度上约束、规范医疗机构及医生的行为 | 第109页 |
·患者决策维度 | 第109-112页 |
·建立科学的医疗救助工作机制,保障弱势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 第109页 |
·建构各阶层平等参与的制度平台,扶持患者权利保障组织的利益调节机制 | 第109-110页 |
·加强居民的健康教育与促进 | 第110-112页 |
第七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研究结论 | 第112-113页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13-114页 |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4页 |
综述 | 第12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2页 |
附录 1 | 第142-143页 |
附录 2 | 第143-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