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著作类 | 第13页 |
·论文类 | 第13-15页 |
·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5-17页 |
第2章 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的背景 | 第17-22页 |
·现代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 第17-19页 |
·现代社会对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 第17页 |
·现代社会对农业人才的要求 | 第17-18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 | 第18-19页 |
·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第19-22页 |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 第19-20页 |
·突出能力本位,加强就业导向 | 第20页 |
·“产学研”结合,服务农村区域经济建设 | 第20-22页 |
第3章 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8页 |
·我国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 第22-24页 |
·压缩后的本科课程设置 | 第22页 |
·中外结合的课程设置 | 第22-23页 |
·多元整合课程设置 | 第23-24页 |
·双证制课程设置 | 第24页 |
·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8页 |
·课程设置单一,结构失衡 | 第24-25页 |
·机械搬用国外课程设置,脱离自身实际 | 第25-26页 |
·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滞后 | 第26页 |
·在培养规格上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发展的需要 | 第26-28页 |
第4章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借鉴 | 第28-33页 |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借鉴 | 第28-29页 |
·日本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借鉴 | 第29-30页 |
·英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借鉴 | 第30-31页 |
·法国农业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借鉴 | 第31-33页 |
第5章 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对策研究 | 第33-42页 |
·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分析 | 第33-34页 |
·农业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三农” | 第33页 |
·我国农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33-34页 |
·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34-37页 |
·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 第34页 |
·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依据 | 第34-35页 |
·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原则 | 第35-37页 |
·农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程序及内容 | 第37-41页 |
·预测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分析 | 第37-38页 |
·确定课程设置目标 | 第38页 |
·确定达到课程设置目标所需要的课程 | 第38-39页 |
·课程设置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9-41页 |
·课程设置的评价 | 第41-42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实践的研究 | 第42-65页 |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背景 | 第42-45页 |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简介 | 第42-43页 |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 第43-44页 |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简况 | 第44-45页 |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实践的程序及内容 | 第45-53页 |
·聘请行业知名人士,建立畜牧兽医专业指导委员会 | 第45-46页 |
·对畜牧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分析预测 | 第46-47页 |
·对社会职业需求和培养目标进行分析 | 第47-48页 |
·对专业所需知识、技能、素养等结构进行细化 | 第48-49页 |
·讨论并确定课程设置改革、实施及评价方案 | 第49-53页 |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实践的分析 | 第53-65页 |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得到优化 | 第53-54页 |
·加强实习实训,强化顶岗实习 | 第54-56页 |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实施效果 | 第56-6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1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 第69页 |
附录 2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69页 |
附录 3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职业、岗位群、就业方向一览表 | 第69-70页 |
附录 4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 第70页 |
附录 5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表 | 第70-72页 |
附录 6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进度安排表 | 第72-73页 |
附录 7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表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