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市民社会的起源 | 第10-23页 |
一、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 | 第10-15页 |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市民社会 | 第10-11页 |
(二) 中世纪欧洲的市民社会 | 第11-12页 |
(三) 近代西方的市民社会 | 第12-15页 |
二、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完善 | 第15-20页 |
(一)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 | 第16-18页 |
(二)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完善 | 第18-20页 |
三、市民社会概念在当代西方的发展 | 第20-23页 |
(一)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文化传播的视角 | 第20-21页 |
(二)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公共领域”的解析范式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西方市民社会的形成路径:公共领域与社会资本 | 第23-31页 |
一、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建构机制 | 第23-27页 |
(一) 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 | 第24-25页 |
(二) 公共领域的社会功能 | 第25页 |
(三) 公共精神与市民社会 | 第25-26页 |
(四) 对公共领域的批判 | 第26-27页 |
二、社会资本:市民社会的运作机制 | 第27-31页 |
(一) 社会资本的定义 | 第27-28页 |
(二) 社会资本的功能 | 第28-29页 |
(三) 社会资本的形成 | 第29-30页 |
(四) 社会资本在市民社会中的运作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市民社会生成路径:传统与外来的交融 | 第31-40页 |
一、儒家式的市民社会——我国建构市民社会的理想 | 第31-35页 |
(一) 大一统与多元社会 | 第32-33页 |
(二) 重义谋利与市场经济 | 第33-34页 |
(三) 义利合一与契约关系 | 第34页 |
(四) 礼乐制度与精神依托 | 第34-35页 |
二、实现我国市民社会的合理路径 | 第35-40页 |
(一) 国家不可避免地成为市民社会的建构主体 | 第36-37页 |
(二) 发展市场经济培植公民平等、独立、法治和权利意识 | 第37-38页 |
(三) 积极培育公共领域 | 第38页 |
(四) 努力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 第38-39页 |
(五) 司法应该独立 | 第39-40页 |
第四部分 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关系 | 第40-43页 |
一、市民社会是法治的基础 | 第40-41页 |
二、法治维护、保障、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