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疱疹病毒及潜伏感染 | 第11-20页 |
·疱疹病毒分类及特性 | 第11页 |
·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 | 第11-15页 |
·疱疹病毒潜伏感染的三个阶段 | 第11-13页 |
·潜伏感染的部位 | 第13-14页 |
·潜伏感染的动物模型 | 第14-15页 |
·潜伏感染的分子机理 | 第15-20页 |
·潜伏相关转录体(latency-associated transcript,LAT) | 第15-18页 |
·潜伏感染时的基因表达 | 第18-19页 |
·病毒蛋白16及组蛋白修饰 | 第19-20页 |
·伪狂犬病毒的潜伏感染 | 第20-31页 |
·伪狂犬病毒 | 第20-27页 |
·伪狂犬病毒及其危害 | 第20-22页 |
·伪狂犬病毒的检测和诊断 | 第22-25页 |
·伪狂犬病毒的应用 | 第25-27页 |
·伪狂犬病毒的潜伏感染 | 第27-31页 |
·伪狂犬病毒潜伏感染的分子机理 | 第27-30页 |
·潜伏感染的检测方法 | 第30-31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2-39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细胞、病毒和质粒 | 第32页 |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32页 |
·培养基和缓冲液 | 第32-33页 |
·试验动物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9页 |
·猪伪狂犬病毒潜伏感染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疫苗免疫 | 第34页 |
·攻毒 | 第34页 |
·注射地塞米松激活病毒 | 第34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和提取 | 第34-35页 |
·间接ELISA方法 | 第35页 |
·细胞培养及病毒增殖 | 第35-36页 |
·PRV TCID_(50)的测定及血清中和试验 | 第36页 |
·鼻拭子模板的制备 | 第36-37页 |
·组织中病毒核酸的提取 | 第37页 |
·PCR及RT-PCR方法的建立 | 第37-3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猪血清样品检测结果 | 第39-41页 |
·免疫前血清样品检测 | 第39-40页 |
·免疫后每周血清样品抗体检测 | 第40页 |
·攻毒后血清样品ELISA检测 | 第40-41页 |
·病毒TCID_(50)的测定 | 第41-42页 |
·血清中和试验(SN)结果 | 第42-43页 |
·猪体温变化结果 | 第43-44页 |
·攻毒后猪只体温变化曲线图 | 第43页 |
·潜伏感染再激活后猪只体温变化曲线图 | 第43-44页 |
·攻毒后一周内鼻拭子排毒情况检测 | 第44-46页 |
·组织病料中病毒DNA的检测 | 第46-48页 |
·组织与病毒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48-49页 |
·潜伏感染过程中PRV DNA和mRNA的组织分布 | 第49-52页 |
5 讨论 | 第52-58页 |
·PRV潜伏感染在猪体内的建立、维持及激活 | 第52-53页 |
·免疫程序 | 第52页 |
·攻毒后和潜伏感染再激活猪的体温变化 | 第52-53页 |
·病毒DNA在猪体内的组织分布 | 第53-54页 |
·病毒DNA的提取 | 第53页 |
·PRV基因组的PCR扩增 | 第53页 |
·潜伏感染的部位 | 第53-54页 |
·病毒mRNA在猪体内的组织分布 | 第54-58页 |
·关于EP0、IE180、LAT等潜伏感染相关基因的选择 | 第54-55页 |
·病毒mRNA的提取 | 第55页 |
·RT-PCR扩增 | 第55页 |
·潜伏感染中PRV基因组时空表达的规律与下步工作展望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