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化哲学视域中的宗教 | 第14-36页 |
一、宗教文化的规定性 | 第14-22页 |
(一) 宗教的词源考证 | 第14-15页 |
(二) 宗教文化的本质 | 第15-17页 |
(三) 宗教文化的特征 | 第17-19页 |
(四) 宗教文化的功能 | 第19-22页 |
二、宗教文化的生成 | 第22-29页 |
(一) 宗教生成的人性根据 | 第22-26页 |
(二) 宗教生成的文化根源 | 第26-29页 |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第29-3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思想 | 第29-3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 | 第31-3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现实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中国宗教文化的历史考察 | 第36-53页 |
一、中国宗教文化的历史定位 | 第36-39页 |
(一) 中外学者对中国宗教的不同看法 | 第36-39页 |
(二) 中国宗教的历史地位 | 第39页 |
二、中国宗教文化的历史演进 | 第39-45页 |
(一) 原始社会的宗教文化形成时期 | 第39-40页 |
(二) 三代到秦汉的宗教文化发展时期 | 第40-43页 |
(三) 中古的多元宗教信仰时期 | 第43-45页 |
三、中国宗教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原因 | 第45-53页 |
(一) 中国宗教文化的特征分析 | 第45-48页 |
(二) 中国宗教特征的生成原因 | 第48-53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宗教的现实呈现 | 第53-70页 |
一、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现状 | 第53-57页 |
(一) 中国五大宗教的发展状况 | 第53-55页 |
(二) 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发展 | 第55-57页 |
二、中国宗教的发展趋势 | 第57-63页 |
(一) 信仰群体和信仰动机的多元化 | 第57-60页 |
(二) 宗教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 第60-61页 |
(三) 五大宗教发展格局的变化趋势 | 第61-62页 |
(四) 各宗教间的对话趋势 | 第62-63页 |
三、当代中国宗教发展中问题的呈现 | 第63-70页 |
(一) 宗教组织的混乱与发展的盲目 | 第63-66页 |
(二) 民间信仰与迷信的崇拜 | 第66-67页 |
(三) 邪教的盲从 | 第67-70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反思 | 第70-89页 |
一、中国宗教问题的类型及其文化环境分析 | 第70-81页 |
(一) 信仰危机型 | 第70-72页 |
(二) 价值错位型 | 第72-73页 |
(三) 从众趋同型 | 第73-75页 |
(四) 心理求助型 | 第75-76页 |
(五) 国际渗透型 | 第76-78页 |
(六) 扭曲误解型 | 第78-79页 |
(七) 传统认同型 | 第79-81页 |
二、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主体原因 | 第81-89页 |
(一) 宗教知识的缺乏 | 第81-82页 |
(二) 个人心理或意识的原因 | 第82-84页 |
(三) 社会转型期主体价值观的混乱 | 第84-85页 |
(四) 社会转型期文化心理的失衡 | 第85-89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宗教的价值引导 | 第89-111页 |
一、中国宗教信仰的价值引导 | 第89-101页 |
(一) 文化心理的调适 | 第89-92页 |
(二) 正确理想信仰的确立 | 第92-93页 |
(三) 合理价值观的选择 | 第93-95页 |
(四) 人文关怀的重视 | 第95-98页 |
(五) 思想教育的加强 | 第98-101页 |
二、理性地认识当代中国宗教问题 | 第101-104页 |
(一) 客观公正地看待宗教问题 | 第102-103页 |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处理宗教问题 | 第103-104页 |
三、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 第104-111页 |
(一) 引导的依据 | 第105-107页 |
(二) 引导的路径 | 第107-111页 |
结语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后记 | 第118-11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