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1 引言 | 第16-34页 |
·禽白血病的发现及历史 | 第16-17页 |
·病原学 | 第17-24页 |
·病毒特征 | 第17-19页 |
·理化特性 | 第19页 |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第19-23页 |
·病毒的分型 | 第23-24页 |
·宿主系统 | 第24-25页 |
·禽白血病病毒的致肿瘤机制 | 第25-26页 |
·病理变化 | 第26-28页 |
·禽白血病的检测和诊断 | 第28-31页 |
·病毒分离和鉴定 | 第28-29页 |
·血清学检测 | 第29-30页 |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 第30-31页 |
·ALV-J 在不同类型鸡群中的流行状态及变化 | 第31-3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4-47页 |
·材料 | 第34-37页 |
·病毒 | 第34页 |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 | 第34页 |
·相关试剂 | 第34-36页 |
·细胞培养用试剂 | 第34页 |
·ELISA 检测试剂盒 | 第34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4-36页 |
·试验动物 | 第36页 |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扩增env 基因的引物 | 第36页 |
·扩增A 亚群gp85 基因的引物 | 第36-37页 |
·方法 | 第37-47页 |
·海兰褐蛋鸡急性纤维肉瘤的鉴别诊断及人工造病试验 | 第37-43页 |
·病料来源 | 第37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7页 |
·海兰褐鸡的人工造病试验 | 第37页 |
·大体病变的系统观察 | 第37-38页 |
·触片吉姆萨染色观察及肿瘤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38页 |
·采用IFA 进行病毒鉴定 | 第38-39页 |
·env 基因序列的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39-42页 |
·分离株env 基因及gp85 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参考株的比较 | 第42-43页 |
·一例A 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纤维肉瘤的病理学和病毒学分析 | 第43-47页 |
·病料来源 | 第43-44页 |
·病理学检测 | 第44-45页 |
·肿瘤样品的处理 | 第45页 |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45-47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47-58页 |
·海兰褐蛋鸡急性纤维肉瘤的鉴别诊断及人工造病试验 | 第47-54页 |
·2 9 号原始病鸡剖检病变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47-48页 |
·原始病鸡剖检病变 | 第47页 |
·29 号原始病鸡的病理变化 | 第47-48页 |
·海兰褐肿瘤组织的病毒分离及鉴定 | 第48页 |
·env PCR 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gp85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参考株的同源性比较及进化树分析 | 第48-50页 |
·gp37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参考株的比较 | 第50页 |
·不同日龄海兰褐鸡的人工造病试验 | 第50-53页 |
·不同日龄海兰褐鸡肿瘤的生长及大体病变 | 第50-52页 |
·1 日龄鸡颈部皮下注射组肿瘤生长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动态观察 | 第52-53页 |
·人工造病肿瘤组织的吉姆萨染色细胞形态及病理组织变化观察 | 第53-54页 |
·人工造病鸡新鲜肿瘤的吉姆萨染色结果观察结果 | 第53页 |
·人工造病鸡的病理变化 | 第53-54页 |
·人工造病肿瘤组织病毒分离及鉴定 | 第54页 |
·生长肿瘤的病鸡肿瘤病料IFA 检测结果 | 第54页 |
·肿瘤病料触片IFA 检查结果 | 第54页 |
·一例A 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纤维肉瘤的病理学和病毒学分析 | 第54-58页 |
·病鸡的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 | 第54-55页 |
·肝脏和肾脏的病理组织变化 | 第55-57页 |
·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 第57-58页 |
·肿瘤病料分离株与SDAU09C3 原始攻毒株的gp85 同源性比较 | 第58页 |
·肿瘤病料的滤过液对SPF 鸡的致病性试验 | 第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海兰褐蛋鸡急性纤维肉瘤的鉴别诊断及人工造病试验 | 第58-59页 |
·一例A 亚型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纤维肉瘤的病理学和病毒学分析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70-71页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