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第12-43页 |
第一节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12-19页 |
1 引言 | 第12页 |
2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建立及其原理 | 第12-13页 |
3 几种可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转移载体 | 第13-14页 |
·多元表达载体 | 第13页 |
·融合表达载体 | 第13页 |
·便于纯化表达产物的转移载体 | 第13-14页 |
4 重组病毒筛选鉴定方法的改进 | 第14页 |
5 影响表达水平的因素 | 第14-15页 |
·启动子种类及启动子序列的完整性 | 第14-15页 |
·多角体基因(polh)启动子 | 第14页 |
·p10基因启动子 | 第14页 |
·其它晚期启动子 | 第14页 |
·嵌合修饰启动子 | 第14-15页 |
·IE-1启动子 | 第15页 |
·宿主昆虫和非杆状病毒启动子 | 第15页 |
·外源蛋白的性质 | 第15页 |
·其它因素 | 第1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9页 |
第二节 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 | 第19-43页 |
1 引言 | 第19页 |
2 家蚕转基因体系研究 | 第19-33页 |
·家蚕转基因研究的早期探索 | 第19-21页 |
·家蚕转基因研究的深入发展 | 第21-25页 |
·显微注射法 | 第21-22页 |
·扎卵法 | 第22页 |
·脉冲场电泳法 | 第22页 |
·基因枪喷射导入法 | 第22-23页 |
·压力渗透法 | 第23页 |
·电穿孔法 | 第23-24页 |
·精子介导基因转移法 | 第24-25页 |
·重组病毒介导法 | 第25页 |
·家蚕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5-33页 |
·基于转座子介导的家蚕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5-26页 |
·家蚕转基因常用载体 | 第26-33页 |
·基于转座子的转基因载体 | 第26-31页 |
·基因打靶载体 | 第31-33页 |
3 家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 第33-36页 |
·基础研究 | 第33-34页 |
·基于转基因双元系统控制基因表达 | 第34页 |
·转基因RNAi提高家蚕抗性 | 第34-35页 |
·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 | 第35-36页 |
4 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现存问题 | 第36-38页 |
·已表达的外源基因 | 第36页 |
·外源基因的表达形式 | 第36-37页 |
·表达部位 | 第37页 |
·适合于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的品种 | 第37页 |
·转基因载体 | 第37页 |
·外源基因表达水平 | 第37-3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43-45页 |
1 目的与意义 | 第43页 |
2 研究内容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主要试剂与常用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1 常用试剂 | 第45-47页 |
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页 |
3 常用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构建转基因载体所需元件的克隆 | 第50-90页 |
第一节 fib-H、fib-L启动子元件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0-63页 |
1 引言 | 第50-5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重组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52-54页 |
·fib-H启动子分析 | 第54-57页 |
·fib-H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54-56页 |
·fib-H启动子序列单链二级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fib-L启动子分析 | 第57-60页 |
·fib-L启动子序列分析 | 第57-59页 |
·fib-L启动子序列单链二级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二节 fib-H、fib-L启动子的活性分析 | 第63-75页 |
1 引言 | 第6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8页 |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重组载体pSK-FH-DsRed-PolyA酶切鉴定 | 第68页 |
·重组载体pSK-FL-DsRed-PolyA酶切鉴定 | 第68页 |
·DsRed报告基因的序列测定 | 第68页 |
·polyA加尾信号的序列测定 | 第68-69页 |
·fib-H、fib-L启动子控制DsRed基因在家蚕BmN细胞中的瞬时表达 | 第69-70页 |
·fib-H、fib-L启动子控制DsRed基因在家蚕丝腺组织中的瞬时表达 | 第70页 |
·不同品种家蚕丝腺荧光背景调查 | 第70页 |
·重组载体在丝腺组织中的瞬时表达 | 第70页 |
4 讨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三节 fib-H、fib-L启动子控制hGM-CSF的载体构建 | 第75-82页 |
1 引言 | 第7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实验材料 | 第75-76页 |
·实验方法 | 第76-7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0页 |
·hGM-CSF基因序列测定 | 第79页 |
·hGM-CSF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79-80页 |
·重组载体pSK-FH-GMCSF-PolyA的酶切鉴定 | 第79-80页 |
·重组载体pSK-FL-GMCSF-PolyA的酶切鉴定 | 第80页 |
4 讨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第四节 piggyBac转座子载体的改造 | 第82-90页 |
1 引言 | 第8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6页 |
·实验材料 | 第82-83页 |
·实验方法 | 第83-8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6-88页 |
·pigA3-Neo载体的鉴定 | 第86页 |
·pigA3GFP-Neo-En载体的鉴定 | 第86-88页 |
4 讨论 | 第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五章 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90-98页 |
1 引言 | 第9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0-94页 |
·实验材料 | 第90-91页 |
·实验方法 | 第91-9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4-96页 |
·基于fib-H启动子的转基因载体鉴定 | 第94-95页 |
·酶切鉴定 | 第94页 |
·PCR鉴定 | 第94-95页 |
·基于fib-L启动子的转基因载体鉴定 | 第95-96页 |
·酶切鉴定 | 第95-96页 |
·PCR鉴定 | 第96页 |
4 讨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第六章 piggyBac转座子介导的家蚕细胞转基因研究 | 第98-108页 |
1 引言 | 第9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2页 |
·实验材料 | 第98-99页 |
·实验方法 | 第99-10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5页 |
·转基因载体的鉴定 | 第102-103页 |
·转化细胞的筛选 | 第103-104页 |
·转化细胞的PCR鉴定 | 第104页 |
·转化细胞的SDS-PAGE分析 | 第104-105页 |
·插入位点分析 | 第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七章 家蚕转基因研究初探 | 第108-113页 |
1 引言 | 第10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实验材料 | 第108页 |
·实验方法 | 第108-10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1页 |
·孵化率调查 | 第109-110页 |
·G0代幼虫初步筛选 | 第110页 |
·G0代蛹初步筛选 | 第110-111页 |
4 讨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3页 |
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3-114页 |
附录1:文中所用缩略语 | 第114-115页 |
附录2: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第115-116页 |
后记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