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的诗性智慧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9页 |
| 第一章: 儿童诗性智慧的溯源 | 第9-31页 |
| 一、儿童诗性智慧的界说 | 第9-15页 |
| (一) 什么是诗性智慧 | 第9-11页 |
| (二) 什么是儿童的诗性智慧 | 第11-13页 |
| (三) 儿童诗性智慧与成人诗性智慧的关系 | 第13-15页 |
| 二、儿童诗性智慧的基本特征 | 第15-23页 |
| (一) 完整性 | 第15-19页 |
| (二) 创造性 | 第19-22页 |
| (三) 审美性 | 第22-23页 |
| 三、儿童诗性智慧的内在机制 | 第23-31页 |
| (一) 无意识: 儿童诗性智慧的发生根源 | 第24-28页 |
| (二) 主客互渗: 儿童诗性智慧的发生状态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儿童诗性智慧的危机 | 第31-46页 |
| 一、儿童诗性智慧的价值 | 第31-36页 |
| (一) 儿童的诗性智慧与和谐人性 | 第31-33页 |
| (二) 儿童的诗性智慧与诗意栖居 | 第33-36页 |
| 二、儿童诗性智慧的危机 | 第36-46页 |
| (一) 淹没的儿童诗性智慧 | 第37-38页 |
| (二) 肢解的儿童诗性智慧 | 第38-44页 |
| (三) 迷失的儿童诗性智慧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基于儿童诗性智慧的儿童教育 | 第46-55页 |
| 一、守望儿童的诗性智慧 | 第46-49页 |
| 二、儿童成长的百草园 | 第49-55页 |
| (一) 儿童教育的本质: “唤醒” | 第49-50页 |
| (二) 儿童教育的目的: 培养完整的儿童 | 第50-51页 |
| (三) “诗教”的典范: 蓝天下的学校 | 第5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