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医疗事故鉴定制度概述 | 第15-21页 |
一、医疗事故的概念 | 第15-17页 |
(一) 医疗事故概念的界定和历史发展 | 第15-16页 |
(二) 我国医疗事故认定标准的完善 | 第16-17页 |
二、医疗事故鉴定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 第17-21页 |
(一) 医疗事故鉴定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医疗事故鉴定的法律特征 | 第18-20页 |
(三) 医疗事故鉴定的功能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医疗鉴定制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 第21-27页 |
一、我国医疗纠纷处理的历史发展 | 第21-23页 |
二、我国医疗鉴定制度的现状 | 第23-27页 |
(一) 鉴定机构 | 第23页 |
(二) 鉴定程序 | 第23-26页 |
(三) 医疗事故鉴定书和其他问题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医疗事故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42页 |
一、医疗事故鉴定中的独立性问题 | 第27-30页 |
(一) 鉴定机构的独立性问题 | 第27-28页 |
(二) 鉴定人员的独立性问题 | 第28-29页 |
(三) 鉴定人员的责任难以追究 | 第29-30页 |
二、医疗事故鉴定中的程序性问题 | 第30-38页 |
(一) 鉴定的启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二) 医疗事故鉴定的受理和费用问题 | 第34-36页 |
(三) 鉴定中证据材料的收集及真实性问题 | 第36-38页 |
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一)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性质不明 | 第38-39页 |
(二)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证据能力的几个“疑点” | 第39-40页 |
(三)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审查质证问题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国外鉴定制度对我国医疗事故鉴定制度的启示 | 第42-50页 |
一、专家证人制度简介 | 第42-46页 |
(一) 专家证人的概念和性质 | 第42-43页 |
(二) 专家证人的资格和选任 | 第43-44页 |
(三) 专家证人的出庭 | 第44页 |
(四) 英美法系中专家证人制度的评价 | 第44-46页 |
二、大陆法系的司法鉴定制度简介 | 第46-48页 |
(一) 大陆法系司法鉴定人的概念及其定位 | 第46页 |
(二) 司法鉴定人的资格和选任 | 第46-47页 |
(三) 司法鉴定人员的出庭 | 第47页 |
(四) 对大陆法系的司法鉴定制度的评析 | 第47-48页 |
三、两种鉴定制度对我国医疗事故鉴定制度的启示 | 第48-50页 |
(一) 建立独立的医疗事故鉴定人制度 | 第48页 |
(二) 完善鉴定人的出庭质证制度 | 第48-49页 |
(三) 适度促进医疗事故鉴定的商业化 | 第49-50页 |
第五章、完善我国医疗事故鉴定的建议 | 第50-58页 |
一、确立与我国司法诉讼鉴定制度相统一的改革方向 | 第50-51页 |
(一) 准确定位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性质 | 第50页 |
(二) 以符合诉讼证据规则为医疗事故鉴定制度改革的出发点 | 第50-51页 |
二、建立我国独立的医疗事故鉴定人制度 | 第51-55页 |
(一) 完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人的资格条件 | 第51-52页 |
(二) 完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和人员的选任制度 | 第52-53页 |
(三) 完善我国医疗事故鉴定人的法律责任 | 第53-55页 |
三、完善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制度 | 第55-56页 |
(一) 扩大医学会受理鉴定事项的范围 | 第55页 |
(二) 完善鉴定材料真实性的审查制度 | 第55-56页 |
(三) 建立医疗事故鉴定的援助途径 | 第56页 |
四、完善医疗事故鉴定书的质证制度 | 第56-58页 |
(一) 完善医疗事故鉴定书的内容 | 第56-57页 |
(二) 由专家鉴定组组长对外代表专家鉴定组参加质证 | 第57页 |
(三) 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弥补当事人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 | 第57-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