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符号与缩写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扫描电化学显微术直接模式电化学方法沉积金 | 第12-36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实验部分 | 第13-21页 |
| ·实验仪器 | 第13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13-1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5-21页 |
| ·硅片的预处理 | 第15页 |
| ·电解池及基底的制作 | 第15-16页 |
| ·碳纤维圆盘微电极的制作 | 第16-17页 |
| ·碳纤维圆盘微电极的表征 | 第17页 |
| ·Ag/AgCl参比电极的制作 | 第17-18页 |
| ·金微图形的构建 | 第18-20页 |
| ·SECM产生/收集模式表征沉积的金 | 第20-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32页 |
| ·基底材料的选择 | 第21-23页 |
| ·沉积金溶液pH的选择 | 第23页 |
| ·作为对电极的探头材料的选择 | 第23-24页 |
| ·沉积电位 | 第24-25页 |
| ·碳纤维圆盘微电极半径的测定及RG值 | 第25-27页 |
| ·碳纤维圆盘微电极半径α | 第25-26页 |
| ·碳纤维圆盘微电极的RG值 | 第26-27页 |
| ·SECM探头与基底间距离的确定 | 第27-29页 |
| ·沉积金时碳纤维电极与基底问的距离 | 第27-28页 |
| ·表征金时金电极与基底间的距离 | 第28-29页 |
| ·SECM表征沉积的Au时工作模式的选择 | 第29-30页 |
| ·Au微米点的SECM图像 | 第30-32页 |
| ·Au微米点的SEM图像 | 第32页 |
| ·结论 | 第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 第二章 荧光法表征沉积在硅片上的金图形 | 第36-53页 |
| ·引言 | 第36-38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4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 ·硅片的处理 | 第39-40页 |
| ·盖玻片的清洗 | 第40页 |
| ·微量加样器的制作 | 第40-41页 |
| ·保湿盒的制作 | 第41页 |
| ·在硅片上构建金的图形 | 第41-42页 |
| ·硅片上金图形的荧光表征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 ·在硅片上构建金的图形 | 第42-43页 |
| ·半胱胺自组装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3-45页 |
| ·FITC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5-47页 |
| ·金图形的荧光表征法 | 第47-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用碳纤维纳米电极构建金的纳米图形 | 第53-83页 |
| ·引言 | 第53-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63页 |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56-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63页 |
| ·碳纤维纳米电极的制作 | 第57-61页 |
| ·碳纤维纳米电极的表征 | 第61-62页 |
| ·在硅基底上构建金的纳米图形 | 第62-63页 |
| ·金纳米图形的表征 | 第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78页 |
| ·碳纤维纳米电极的制作 | 第63-68页 |
| ·电极的完全绝缘 | 第64页 |
| ·电极尖端绝缘层的去除 | 第64-65页 |
| ·碳纤维纳米电极在K_3Fe(CN)_6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65-68页 |
| ·碳纤维纳米电极在硅片上构建金的纳米图形 | 第68-78页 |
| ·沉积金溶液的pH | 第68-69页 |
| ·沉积金时的电流变化曲线 | 第69-71页 |
| ·构建金图形时纳米电极与基底间的距离 | 第71-75页 |
| ·沉积金时电极的步进速度 | 第75-76页 |
| ·硅片上金纳米图形的表征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