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2 陕北地区坡耕地概况 | 第12-21页 |
·坡耕地的形成与退化机制 | 第12-13页 |
·耕地价值的分析以及坡耕地的负面效应 | 第13-15页 |
·耕地价值的分析 | 第13-14页 |
·坡耕地的负面效应 | 第14-15页 |
·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分布情况 | 第15-16页 |
·影响陕北坡耕地生产效益的因素 | 第16-18页 |
·地面坡度 | 第16页 |
·土壤类型 | 第16-17页 |
·气候水文 | 第17-18页 |
·人口因素 | 第18页 |
·陕北地区坡耕地利用现状 | 第18-21页 |
·退耕还林策略 | 第18-19页 |
·退耕种草策略 | 第19页 |
·坡耕地的梯田化 | 第19-20页 |
·淤地坝建设模式 | 第20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 第20-21页 |
3 坡耕地利用的可拓学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3页 |
·矛盾问题及其在坡耕地系统中的界定 | 第21-22页 |
·坡耕地系统问题的可变性 | 第22-23页 |
·可拓学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第23-24页 |
·物元变换及其可拓性 | 第23页 |
·可拓集合理论 | 第23-24页 |
·可拓评价方法 | 第24-27页 |
·优度评价法的基本理论 | 第24-25页 |
·优度评价法的具体步骤 | 第25-27页 |
4 可拓目标规划(E-object)方法 | 第27-29页 |
·E-object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7页 |
·E-object模型的建立及特点 | 第27-29页 |
·E-object模型的含义及表达式 | 第27-28页 |
·E-object模型的特点 | 第28-29页 |
5 可拓目标规划(E-object)理论的具体应用 | 第29-45页 |
·陕北坡耕地矛盾系统分析及子系统矛盾的产生 | 第29-38页 |
·坡耕地系统的蕴含分析 | 第29-31页 |
·坡耕地系统的相关分析 | 第31-33页 |
·坡耕地系统的共轭分析 | 第33-35页 |
·坡耕地系统的发散分析 | 第35-38页 |
·坡耕地系统结构模型 | 第38页 |
·坡耕地主要矛盾(L*G)的界定 | 第38-41页 |
·p_0=l*g问题的确定原则 | 第38-39页 |
·p_0=1*g问题的分析确定 | 第39-41页 |
·E-object模型的求解过程 | 第41-45页 |
·初始方案的确定 | 第41-43页 |
·相容度分析 | 第43-45页 |
6 实证分析 | 第45-53页 |
·榆林市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榆林市坡耕地治理模型 | 第46-50页 |
·坡耕地资源配置的指标 | 第46-47页 |
·约束条件的确定及模型的求解 | 第47-50页 |
·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0-53页 |
7 结论 | 第53-58页 |
·陕北地区坡耕地治理策略集 | 第53-56页 |
·结论实施建议与对策 | 第56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表1 榆林市2000~2005年退耕还林(草)数据表 | 第61-62页 |
硕士阶段已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