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犯罪学论文

论马克思的犯罪学思想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章 马克思犯罪学思想标签——唯物史观第11-15页
 一、理论背景第11-12页
 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犯罪学思想第12-15页
  (一) 社会环境决定人的犯罪动机第13-14页
  (二) 犯罪现象是阶级间冲突的体现第14页
  (三) 消灭犯罪必须消灭其反社会根源第14-15页
第二章 犯罪本质理论第15-21页
 一、理论背景第15页
 二、对马克思的犯罪概念的理解第15-17页
  (一) 犯罪的发生源于社会第15-16页
  (二) 犯罪的实质是个人对统治秩序的蔑视第16-17页
 三、马克思对犯罪本质的论述第17-18页
 四、马克思对犯罪构成的论述第18-21页
  (一) 犯罪主体第18-19页
  (二) 犯罪主观方面第19页
  (三) 犯罪客观方面第19-20页
  (四) 犯罪客体第20-21页
第三章 犯罪原因理论第21-25页
 一、犯罪的根源第21页
 二、犯罪原因的论述第21-25页
  (一) 赤贫生活与犯罪第22页
  (二) 无业、失业与犯罪第22-23页
  (三) 金钱利欲与犯罪第23页
  (四) 立法、司法不公与犯罪第23-24页
  (五) 竞争与犯罪第24-25页
第四章 刑罚理论第25-35页
 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刑罚论的评价第25-29页
  (一) 批判带有神学色彩的刑罚第26-27页
  (二) 批判带有报复性质的刑罚第27-28页
  (三) 批判虚幻性的“双重裁判论”第28-29页
 二、对刑罚的性质以及目的阐述第29页
 三、对普鲁士封建贵族的重刑主义和专制主义刑法的谴责第29-32页
  (一) 反对重刑主义的刑法第29-30页
  (二) 反对专制主义第30-31页
  (三) 强调司法权的国家统一性,提出“公众惩罚论”第31-32页
 四、提出刑罚的限度——罪刑相适应第32-35页
  (一) 有罪必罚第32页
  (二) 刑罚要有限度——罪刑相适应第32-35页
第五章 马克思犯罪学思想的指导意义第35-48页
 一、运用马克思犯罪学思想分析我国犯罪的原因以及运行规律第35-38页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贫困现象、失业、社会分配不公等现象第36-37页
  (二) 市场经济背景下金钱利欲仍是诱导犯罪的重要因素第37页
  (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不充分第37-38页
 二、运用马克思犯罪学观点控制以及预防犯罪第38-45页
  (一) 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第39-40页
  (二) 正确对待竞争第40-41页
  (三)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作用第41-43页
  (四) 优化社会结构,使社会的对立面实现相互制约第43页
  (五) 完善国家的决策功能和法律的规范功能第43-44页
  (六) 加强司法控制,解决司法不公第44-45页
 三、运用马克思的刑罚思想指导我国的刑罚政策第45-48页
  (一) 避免重刑主义第45-46页
  (二) 形成广泛且严密的犯罪网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学映照现实—黑社会组织犯罪研究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