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内火灾温度场分布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9页 |
·公路隧道火灾回顾 | 第13-15页 |
·公路隧道火灾原因 | 第15-16页 |
·公路隧道火灾特点 | 第16-17页 |
·火灾温度场的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9-26页 |
·隧道火灾研究概述 | 第19-21页 |
·试验研究 | 第21-22页 |
·计算机模拟研究 | 第22-23页 |
·调研、理论分析研究 | 第23-2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2章 公路隧道火灾温度场案例研究 | 第28-57页 |
·引言 | 第28-29页 |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研究 | 第29-34页 |
·最高温度和火灾持续时间 | 第31-32页 |
·隧道长度对温度、火灾持续时间的影响 | 第32-33页 |
·通风和主动消防对火灾温度场的影响 | 第33-34页 |
·火灾的车辆类型、货物种类与火灾温度的关系 | 第34页 |
·公路隧道火灾试验成果研究 | 第34-54页 |
·标准火灾曲线及其不足 | 第35-38页 |
·车辆燃烧热释放特性 | 第38-43页 |
·最高温度 | 第43-45页 |
·火灾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45-49页 |
·火灾温度场的空间分布 | 第49-52页 |
·纵向通风速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3章 隧道火灾CFD计算理论及建模研究 | 第57-82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隧道火灾CFD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58-67页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58-59页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59页 |
·能量守恒方程 | 第59-60页 |
·湍流模型 | 第60-62页 |
·辐射模型 | 第62-64页 |
·燃烧子模型 | 第64-67页 |
·隧道火灾CFD求解方法 | 第67-69页 |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第67页 |
·建立离散方程的方法 | 第67-68页 |
·离散方程的基本解法 | 第68-69页 |
·隧道火灾CFD模拟研究现状 | 第69-77页 |
·国外研究概述 | 第70-73页 |
·国内研究概述 | 第73-77页 |
·隧道火灾CFD模拟建模方法 | 第77-81页 |
·计算软件的使用 | 第77页 |
·建模中关键参数的处理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4章 公路隧道火灾温度场CFD模拟研究 | 第82-122页 |
·引言 | 第8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82-86页 |
·复兴东路越江隧道概况 | 第82-83页 |
·火灾规模和热释放曲线的选取 | 第83-84页 |
·火源的处理 | 第84-85页 |
·几何模型 | 第85页 |
·边界条件 | 第85-86页 |
·计算工况 | 第86页 |
·准稳态和准稳态时刻 | 第86页 |
·温度场的分布特征 | 第86-87页 |
·纵断面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87-103页 |
·纵断面随时间的变化 | 第87-88页 |
·纵断面准稳态模拟结果 | 第88-92页 |
·纵断面准稳态分布规律 | 第92-97页 |
·通风和火灾规模与纵向拱顶最高温度的关系 | 第97-98页 |
·通风和火灾规模与最高温度点漂移距离的关系 | 第98页 |
·通风和火灾规模与拱顶纵向温度分布的关系 | 第98-102页 |
·用来描述拱顶下游纵向分布的函数 | 第102-103页 |
·水平断面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103-108页 |
·水平断面随时间的变化 | 第103-104页 |
·水平断面准稳态模拟结果 | 第104-108页 |
·水平断面准稳态分布规律 | 第108页 |
·通风和火灾规模对水平断面分布的影响 | 第108页 |
·横断面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108-119页 |
·横断面随时间的变化 | 第108-112页 |
·横断面准稳态模拟结果 | 第112-114页 |
·横断面准稳态分布规律 | 第114页 |
·横断面分布沿程烟气运动分析 | 第114-115页 |
·距火源距离对横断面分布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通风和火灾规模对横断面分布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描述横断面分布的函数 | 第118-119页 |
·升温曲线 | 第119-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22-126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2-124页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