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第一章 绪论:李西月内丹思想研究意义与现状 | 第18-4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8-40页 |
一、已出版的有关李西月研究的著作 | 第19-27页 |
二、刊物已发表的有关李西月研究的论文 | 第27-38页 |
三、互联网已发表的有关李西月研究的论文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40-41页 |
第二章 背景论:李西月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 第41-73页 |
第一节 李西月的生平及著作 | 第41-44页 |
一、生平 | 第41-44页 |
二、著作 | 第44页 |
第二节 李西月内丹思想背景 | 第44-67页 |
一、内丹学源流 | 第45-49页 |
二、双修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 第49-52页 |
三、内丹主要派别 | 第52-58页 |
四、李西月内丹双修思想来源 | 第58-67页 |
第三节 李西月西派的传承 | 第67-73页 |
一、西派的诞生 | 第67-69页 |
二、西派的传承 | 第69-73页 |
第三章 原理论:内丹修炼的理论根据 | 第73-133页 |
第一节 内丹学的哲学基础—道的信仰 | 第73-94页 |
一、道观念的产生和演变 | 第73-74页 |
二、道教认为道从无中有次序地创造天地万物 | 第74-81页 |
三、道教道创世说不断变化 | 第81-86页 |
四、李西月论道和他的创世说 | 第86-94页 |
第二节 内丹学的神学基础—神仙信仰 | 第94-106页 |
一、神仙论 | 第94-104页 |
二、生死论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内丹学的生理学基础 | 第106-124页 |
一、人体的构成 | 第106-109页 |
二、人体的脏腑 | 第109-110页 |
三、人体的经络 | 第110-117页 |
四、人体的脑穴 | 第117-120页 |
五、内丹学中特有的经脉及腧穴 | 第120-124页 |
第四节 内丹学的心理学基础 | 第124-133页 |
一、内丹学的感知论 | 第124-128页 |
二、内丹学的情欲论 | 第128-129页 |
三、内丹学驱识神与唤元神论 | 第129-133页 |
第四章 性命论:内丹修炼的施为对象 | 第133-158页 |
第一节 儒道释论性命 | 第133-144页 |
一、性之本义 | 第133-134页 |
二、儒家性论 | 第134-136页 |
三、道家性论 | 第136-138页 |
四、道教性论 | 第138-140页 |
五、儒道命论 | 第140-144页 |
第二节 内丹清修派论性命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李西月及其双修派论性命 | 第147-158页 |
一、性命本论 | 第149-153页 |
二、性命与阴阳 | 第153页 |
三、性命与药物 | 第153页 |
四、性命与玄关 | 第153-154页 |
五、性命与功夫 | 第154-155页 |
六、性命与金丹、成仙 | 第155-158页 |
第五章 阴阳论:内丹修炼的根本 | 第158-176页 |
第一节 清修派论阴阳 | 第159-161页 |
第二节 李西月及其双修派论阴阳 | 第161-176页 |
一、李西月之前双修派阴阳论 | 第161-163页 |
二、李西月西派阴阳论 | 第163-176页 |
第六章 药物论:内丹修炼的原料 | 第176-209页 |
第一节 清修派药物论 | 第176-193页 |
一、药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76-180页 |
二、精论 | 第180-182页 |
三、气论 | 第182-188页 |
四、神论 | 第188-192页 |
五、精气神的关系 | 第192-193页 |
第二节 李西月及其双修派药物论 | 第193-209页 |
一、药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93-203页 |
二、精论 | 第203-204页 |
三、气论 | 第204-205页 |
四、神论 | 第205-207页 |
五、精气神的关系 | 第207-209页 |
第七章 炉鼎论:内丹修炼的场所 | 第209-223页 |
第一节 清修派炉鼎论 | 第209-213页 |
一、炉鼎的概念 | 第209-210页 |
二、炉鼎的分类 | 第210-213页 |
第二节 李西月及其双修派炉鼎论 | 第213-223页 |
一、炉鼎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213-219页 |
二、李西月论鼎器 | 第219-223页 |
第八章 火候论:内丹修炼的控制 | 第223-258页 |
第一节 清修派火候论 | 第223-250页 |
一、火候的概念 | 第223-227页 |
二、火候的分类 | 第227-230页 |
三、火候的度量和表示方法 | 第230-250页 |
第二节 李西月及其双修派火候论 | 第250-258页 |
一、火候的概念与种类 | 第250-251页 |
二、火候的度量与表示方法 | 第251-254页 |
三、李西月论火候 | 第254-258页 |
第九章 功夫论:内丹修炼的程序和方法 | 第258-289页 |
第一节 清修派功夫论 | 第258-261页 |
第二节 李西月之前双修派功夫论 | 第261-262页 |
第三节 李西月双修内丹功夫论 | 第262-289页 |
一、李西月内丹修炼思想总体架构 | 第262-264页 |
二、先天气后天气思想 | 第264-265页 |
三、后天功夫 | 第265-279页 |
四、先天功夫 | 第279-289页 |
第十章 三教合一论 | 第289-311页 |
第一节 内丹清修派三教合一论 | 第290-303页 |
一、南宗三教合一论 | 第290-294页 |
二、北宗三教合一论 | 第294-298页 |
三、中派三教合一论 | 第298-299页 |
四、牧常晁三教合一论 | 第299-300页 |
五、伍柳派三教合一论 | 第300-303页 |
第二节 李西月及其内丹双修派三教合一论 | 第303-311页 |
一、陈致虚三教合一论 | 第303-304页 |
二、张三丰三教合一论 | 第304页 |
三、陆西星三教合一论 | 第304-307页 |
四、李西月三教合一论 | 第307-311页 |
第十一章 比较论:西派与东派丹法之比较 | 第311-336页 |
第一节 西派与东派名称的来源 | 第311-315页 |
第二节 东派丹法要点 | 第315-323页 |
一、百日清修 | 第316-319页 |
二、采取外药,先要觅信 | 第319-321页 |
三、温养 | 第321-323页 |
四、炼成大丹,脱胎神化 | 第323页 |
第二节 东派西派丹法的区别 | 第323-336页 |
一、东派丹法简略,西派丹法详细 | 第324-325页 |
二、东派一次用鼎,西派多次用鼎 | 第325-327页 |
三、东派以凝神于气穴,西派以凝神于虚空为下手功夫 | 第327-329页 |
四、东派未明示开关展窍,西派独有钻杳冥或称开关展窍方法 | 第329-330页 |
五、东派炼心有阶段,西派炼心要始终 | 第330-331页 |
六、东派认为玄关是死的,西派提出玄关一窍有死有活 | 第331-333页 |
七、西派先天、后天与结丹、还丹两对范畴对应的理论 | 第333-336页 |
第十二章 贡献论:李西月对内丹双修理论的贡献 | 第336-349页 |
第一节 李西月完善了内丹双修理论 | 第336-340页 |
一、建立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内丹双修理论体系 | 第336-337页 |
二、内丹双修次第创新:炼功五关论 | 第337-338页 |
三、先天、后天与结丹、还丹对应理论 | 第338-340页 |
第二节 独特的功法丰富了内丹双修理论 | 第340-349页 |
一、两种用鼎方法 | 第340-342页 |
二、凝神于虚空的独特下手功夫 | 第342-343页 |
三、钻杳冥或称开关展窍 | 第343-344页 |
四、两孔穴法 | 第344-345页 |
五、玄关一窍有死有活的论点,丰富了内丹双修理论 | 第345页 |
六、九层炼心贯穿于内丹修炼始终 | 第345-346页 |
七、三件河车通俗易懂 | 第346-349页 |
参考文献 | 第349-361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361-363页 |
后记 | 第363-365页 |
附录: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道教方向博士论文一览表 | 第365-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