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19页 |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纳米脂质体(Res-LP)制备工艺及其药剂学性质研究 | 第19-43页 |
一.仪器与试药 | 第20-21页 |
(一)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二) 主要试药 | 第20-21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21-41页 |
(一) Res-LP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21-25页 |
1.Res-LP药物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1-23页 |
2.HPLC法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3-25页 |
3.Res-LP平均粒径的测定 | 第25页 |
4.Res-LP表面形态观察 | 第25页 |
5.TG-DSC热分析研究 | 第25页 |
(二) Res-LP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25-34页 |
1.Res-LP的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26-27页 |
2.处方优化实验 | 第27-32页 |
3.Res-LP水分配系数的研究 | 第32-34页 |
4.Res-LP冻干工艺的研究 | 第34页 |
(三) Res-LP的有关药剂学性质研究 | 第34-40页 |
1.LP及Res-LP表面形态的观察 | 第34-35页 |
2.Res-LP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测定 | 第35-36页 |
3.TG-DSC分析 | 第36-38页 |
4.Res-LP体外释药的研究 | 第38-40页 |
(四) 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Res-SLN)制备工艺及药剂性质研究 | 第43-66页 |
一、仪器与试药 | 第43-44页 |
(一)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二) 主要试药 | 第44页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4-64页 |
(一) Res-SLN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44-47页 |
1.Res-SLN药物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4-45页 |
2.HPLC法测定Res-SLN中Res的含量 | 第45-47页 |
3.Res-SLN平均粒径的测定 | 第47页 |
4.Res-SLN表面形观察 | 第47页 |
5.TG-DSC分析 | 第47页 |
(二) Res-SLN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47-55页 |
1.单因素筛选处方因素的种 | 第47-49页 |
2.处方优化实验 | 第49-53页 |
3.Res-SLN冻干工艺的研究 | 第53-55页 |
(三) Res-SLN药剂学性质的研究 | 第55-62页 |
1.SLN及Res-SLN的形态观察 | 第55页 |
2.Res-SLN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测定 | 第55-57页 |
3.TG-DSC热分析 | 第57-58页 |
4.提高药物包封率方法的研究 | 第58-59页 |
5.Res-SLN体外释药的研究 | 第59-62页 |
(四) 讨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小麦醇溶蛋白纳米粒(Res-NP)制备工艺及药剂学性质研究 | 第66-87页 |
一、仪器与试药 | 第66页 |
(一) 主要仪器 | 第66页 |
(二) 主要试药 | 第66页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6-86页 |
(一) Res-NP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 第66-72页 |
1.Res-NP药物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66-72页 |
2.Res-NP平均粒径的测定 | 第72页 |
3.Res-NP表面形态观察 | 第72页 |
4.TG-DSC分析 | 第72页 |
(二) Res-NP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72-80页 |
1.小麦醇溶蛋白载体材料的制备 | 第73页 |
2.Res-NP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73-74页 |
3.处方优化实验 | 第74-78页 |
4.Res-NP冻干工艺的研究 | 第78-80页 |
(三) Res-NP药剂学性质的研究 | 第80-85页 |
1.NP及Res-NP的形态观察 | 第80页 |
2.Res-NP平均粒径及粒度分布测定 | 第80页 |
3.TG-DSC热分析 | 第80-83页 |
4.Res-NP体外释药的研究 | 第83-85页 |
(四) 讨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7页 |
第四部分 白藜芦醇及三个纳米给药系统大鼠小肠原位灌注吸收动力学研究 | 第87-108页 |
一、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87-88页 |
(一) 主要仪器 | 第87-88页 |
(二) 主要试药 | 第88页 |
(三) 实验动物 | 第88页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88-106页 |
(一) 实验模型 | 第88-91页 |
1.外翻小肠囊法实验模型 | 第88-89页 |
2.大鼠原位灌注模型 | 第89-91页 |
(二) 肠灌注液中白藜芦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91-105页 |
1.UV法测定灌注液中酚红的含量 | 第91页 |
2.HPLC测定灌注液中白藜芦醇的含量 | 第91-97页 |
3.白藜芦醇及三个纳米给药系统最佳吸收部位研究 | 第97-102页 |
4.不同剂量组的白藜芦醇及三个纳米给药系统在小肠吸收机制研究 | 第102-105页 |
(三) 讨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五部分 白藜芦醇及三个纳米给药系统口服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 | 第108-124页 |
一、仪器、试药及动物 | 第108-109页 |
(一) 主要仪器 | 第108页 |
(二) 主要试药 | 第108-109页 |
(三) 实验动物 | 第109页 |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109-122页 |
(一) Rp-HPLC测定血浆中白藜芦醇的方法学研究 | 第109-114页 |
1.色谱条件 | 第109页 |
2.方法学考察 | 第109-114页 |
(二) 白藜芦醇及三个纳米给药系统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14-121页 |
1.单剂量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第114-118页 |
2.单剂量口服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18-121页 |
(三) 讨论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综述 | 第126-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