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3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7-28页 |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 第20-22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22-23页 |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 第23-2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8-39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综述 | 第28-34页 |
·熵理论的产生及研究综述 | 第34-39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第2章 资源型城市系统的演化机理 | 第43-80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耗散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 | 第44-50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44-47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 | 第47-50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的结构失稳及演化分叉分析 | 第50-55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内的流和力 | 第50-51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和结构失稳 | 第51-53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的演化分叉分析 | 第53-55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的诱发机制 | 第55-68页 |
·涨落导致有序 | 第55-57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涨落的外源触发和内源激化因子分析 | 第57-65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外源涨落和内源涨落的协同机制 | 第65-68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 第68-79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的非线性分析 | 第68-70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的超循环分析 | 第70-72页 |
·资源型城市系统演化的超循环组织形成过程及其作用 | 第72-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3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熵机理 | 第80-106页 |
·熵、负熵与系统的演化 | 第80-83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熵增、熵减机理及其分析 | 第83-95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熵的提出、界定及其分析 | 第83-88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负熵的提出、界定及其分析 | 第88-92页 |
·基于转型总熵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机理及其分析 | 第92-95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总熵的系统控制与调适 | 第95-105页 |
·系统控制原则 | 第96-98页 |
·熵值效应与转型时机分析 | 第98-101页 |
·控制和调适途径 | 第101-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熵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产业四限格屏幕优选模型 | 第106-142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 SWOT 矩阵分析 | 第106-117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及演进机制 | 第106-110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征 | 第110-112页 |
·基于 SWOT 矩阵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112-117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优势度模糊熵优选模型 | 第117-133页 |
·产业优势度模糊熵优选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测度 | 第117-126页 |
·产业优势度模糊熵优选模型的构建及其求解 | 第126-133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优选的 DEA 模型 | 第133-138页 |
·DEA 模型的选择及其分析 | 第133-134页 |
·产业优选 DEA 模型的构建 | 第134-137页 |
·产业优选 DEA 模型的求解及其分析 | 第137-138页 |
·基于模糊熵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四限格屏幕优选模型 | 第138-141页 |
·产业四限格屏幕优选模型原理 | 第138-139页 |
·产业四限格屏幕优选模型的构建及其求解 | 第139-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5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产业演替非线性耦合嵌套模型及结构负熵计算 | 第142-164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产业系统结构及其演替模型 | 第142-146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系统主体结构分析 | 第142-144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演替基本模型及其变量选择 | 第144-146页 |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产业演替非线性耦合嵌套模型的设计 | 第146-156页 |
·第一产业发展模型 | 第146-147页 |
·第二产业发展模型 | 第147-150页 |
·第三产业发展模型 | 第150-152页 |
·城市人口发展模型 | 第152-154页 |
·生态环境模型 | 第154-155页 |
·水资源开采模型 | 第155-156页 |
·模型参数的估计、拟合及求解 | 第156-160页 |
·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拟合 | 第156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156-160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演替结构负熵计算 | 第160-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6章 实证研究 | 第164-199页 |
·焦作市产业屏幕优选、预测及结构负熵计算 | 第164-178页 |
·焦作市基本情况 | 第164-166页 |
·焦作市产业结构潜在优势及其劣势 | 第166-169页 |
·焦作市产业模糊熵屏幕优选及评价 | 第169-173页 |
·焦作市产业演替优化的思路和对策 | 第173-177页 |
·焦作市产业发展预测及结构负熵计算 | 第177-178页 |
·平顶山市产业屏幕优选、预测及结构负熵计算 | 第178-189页 |
·平顶山市基本情况 | 第178-180页 |
·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潜在优势及其劣势 | 第180-183页 |
·平顶山市产业模糊熵屏幕优选及评价 | 第183-185页 |
·平顶山市产业演替优化的思路和对策 | 第185-188页 |
·平顶山市产业发展预测及结构负熵计算 | 第188-189页 |
·永城市产业屏幕优选、预测及结构负熵计算 | 第189-197页 |
·永城市基本情况 | 第189页 |
·永城市产业结构潜在优势及劣势 | 第189-191页 |
·永城市产业模糊熵屏幕优选及评价 | 第191-194页 |
·永城市产业演替优化的思路和对策 | 第194-196页 |
·永城市产业发展预测及结构负熵计算 | 第196-197页 |
·本章小结 | 第197-199页 |
结论 | 第199-203页 |
1.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99-201页 |
2.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01-202页 |
3.研究展望 | 第202-203页 |
致谢 | 第203-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14-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