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绩效评价体系情况 | 第22-30页 |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发展沿革 | 第22-24页 |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 第24-27页 |
·中国工商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介绍 | 第24-25页 |
·中国建设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介绍 | 第25-27页 |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27-30页 |
第3章 银行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 第30-38页 |
·银行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对银行绩效评价的启示 | 第30-32页 |
·管理学相关理论及对银行绩效评价的启示 | 第32-35页 |
·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 第35-38页 |
·银行绩效评价主体 | 第35-36页 |
·银行绩效评价客体 | 第36页 |
·银行绩效评价目标 | 第36-37页 |
·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 | 第37-38页 |
第4章 银行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 第38-53页 |
·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 | 第38-41页 |
·杜邦财务分析法 | 第38-40页 |
·现值分析法 | 第40页 |
·市场价值分析法 | 第40-41页 |
·新兴的绩效评价方法 | 第41-45页 |
·经济增加值法 | 第41-43页 |
·平衡记分卡法 | 第43-45页 |
·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45-51页 |
·杜邦财务分析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第46-47页 |
·经济增加值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第47-48页 |
·平衡记分卡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第48-51页 |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1-52页 |
·采用平衡记分卡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53页 |
第5章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53-80页 |
·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 第53-63页 |
·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53-55页 |
·具体指标的选择 | 第55-61页 |
·各项指标的层次 | 第61-63页 |
·指标体系的因果链 | 第63页 |
·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63-76页 |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 第64-67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7-74页 |
·指标的标准化 | 第74-76页 |
·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