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各类型高等学校论文--地方院校论文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5-21页
  1-2-1 协同学理论第15-16页
  1-2-2 组织理论第16-18页
  1-2-3 博弈理论第18-19页
  1-2-4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第19-21页
 §1-3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22页
  1-3-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3-3 主要研究内容第23页
 §1-4 创新性工作及不足之处第23-25页
  1-4-1 创新性工作第23-24页
  1-4-2 不足之处第24-25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25-43页
 §2-1 高校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第25-31页
  2-1-1 国外研究现状第25-30页
  2-1-2 国内研究现状第30-31页
 §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第31-37页
  2-2-1 国外研究现状第31-34页
  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34-37页
 §2-3 高校科技创新宏观管理第37-41页
  2-3-1 国外研究现状第37-40页
  2-3-2 国内研究现状第40-41页
 §2-4 研究现状评述第41-43页
第三章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内涵与特征第43-53页
 §3-1 相关概念的内涵与界定第43-45页
  3-1-1 地方高校的概念与范围第43-44页
  3-1-2 高校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第44-45页
 §3-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定位第45-49页
  3-2-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地位与作用第46-48页
  3-2-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第48-49页
 §3-3 地方高校职能演化及科技创新特征第49-53页
  3-3-1 地方高校职能演化轨迹第49-51页
  3-3-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特征第51-53页
第四章 组织层面:地方高校科技创协同管理机制第53-80页
 §4-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管理现状第53-57页
  4-1-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管理现状与目标第53-54页
  4-1-2 科技创新管理依据和原则第54-56页
  4-1-3 科技创新管理核心要素第56-57页
 §4-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规划第57-62页
  4-2-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规划制定的依据和要求第57-59页
  4-2-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规划层次及各层关系第59-60页
  4-2-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规划运行机制第60-62页
 §4-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组织第62-68页
  4-3-1 高校科技创新组织内涵与特征第62-63页
  4-3-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组织设计过程第63-64页
  4-3-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管理的组织结构第64-68页
 §4-4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制度安排第68-75页
  4-4-1 制度及制度安排概念辨析第68-70页
  4-4-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制度安排过程第70-71页
  4-4-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正式制度安排第71-74页
  4-4-4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非正式制度安排第74-75页
 §4-5 高校科技创新协同管理机制第75-79页
  4-5-1 科技创新规划、组织和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及协同管理机制第75-78页
  4-5-2 协同管理共适过程对高校科技创新管理的影响第78-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组织内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基层组织冲突分析与协同机制第80-111页
 §5-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内涵、形式及特征分析第80-89页
  5-1-1 高校科技创新组织及其形式第80-83页
  5-1-2 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第83-84页
  5-1-3 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科技创新正式组织的比较第84-87页
  5-1-4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运行现状第87-89页
 §5-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协同机制与模型第89-100页
  5-2-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实现协同的必要性第89-90页
  5-2-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协同机制分析第90-91页
  5-2-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协同模型第91-97页
  5-2-4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与措施第97-100页
 §5-3 地方高校学院(系)科技创新集成管理及运行机制第100-105页
  5-3-1 地方高校学院(系)学科集成管理必要性分析第100-101页
  5-3-2 地方高校学院(系)学科集成管理功能性分析第101-102页
  5-3-3 地方高校学院(系)学科集成管理运行机制分析第102-104页
  5-3-4 加强地方高校学院(系)学科集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第104-105页
 §5-4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协同案例分析第105-109页
  5-4-1 河北工业大学绿色化工与高效节能实验室简介第105-106页
  5-4-2 河北工业大学绿色化工与高效节能实验室发展过程分析第106-108页
  5-4-3 河北工业大学绿色化工与高效节能实验室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分析第108-109页
  5-4-4 经验总结第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跨组织:地方高校 R& D 供给与区域创新系统技术需求冲突分析与链接管理第111-174页
 §6-1 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系统链接界面第111-124页
  6-1-1 高校科技创新过程及边界第111-113页
  6-1-2 大学与区域创新系统宏观关系及链接界面第113-120页
  6-1-3 大学与区域创新系统微观关系及链接界面第120-124页
 §6-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度分析第124-133页
  6-2-1 协同学模型构建第124-126页
  6-2-2 指标选取第126-127页
  6-2-3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127-133页
 §6-3 地方高校R&D 供给与区域创新系统需求冲突分析第133-160页
  6-3-1 地方高校R& D 活动特征与学科结构布局第133-137页
  6-3-2 区域产业R& D 资源及技术需求特征第137-145页
  6-3-3 地方高校R& D 供给与区域产业技术需求冲突表征第145-148页
  6-3-4 地方高校学科结构与区域产业布局冲突分析第148-155页
  6-3-5 地方高校R& D 活动与地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导向冲突分析第155-158页
  6-3-6 地方高校之间竞争与合作分析第158-160页
 §6-4 地方高校与区域创新系统的链接管理第160-173页
  6-4-1 冲突的本质原因第160-166页
  6-4-2 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第166-169页
  6-4-3 中观层面的界面整合第169-171页
  6-4-4 微观层面高校内部学科结构的调整第171-173页
 本章小结第173-174页
第七章 组织管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政府宏观行为与运作机制第174-191页
 §7-1 政府宏观运作与干预手段第174-175页
 §7-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政府宏观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第175-183页
  7-2-1 监测评价内涵与特征第175-177页
  7-2-2 监测评价的目标第177页
  7-2-3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第177-178页
  7-2-4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78-183页
 §7-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监测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第183-190页
  7-3-1 监测评价系统的功能要求第183-184页
  7-3-2 监测评价系统设计第184-186页
  7-3-3 监测评价系统功能介绍第186-190页
 本章小结第190-191页
第八章 组织环境: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政府宏观调节政策工具及机制第191-198页
 §8-1 政府宏观调节政策工具第191-194页
  8-1-1 制定高校科技创新法规第192页
  8-1-2 提供建议,发布科技信息第192-193页
  8-1-3 制定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第193页
  8-1-4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搭建合作平台第193-194页
 §8-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宏观调节机制第194-197页
  8-2-1 跨组织调节机制第194-195页
  8-2-2 组织调节机制第195-197页
 本章小结第197-198页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98-201页
 §9-1 总结第198-199页
 §9-2 展望第199-201页
参考文献第201-208页
附录 A 调查问卷第208-214页
 一、河北省高校与企业技术合作问卷调查第208-210页
 二、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需求调查问卷第210-214页
附录 B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第214-226页
 一、河北省十所骨干院校科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第214-218页
 二、河北省一般本科院校科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第218-222页
 三、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第222-22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226-227页
致谢第227-228页
作者简介第228页

论文共2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控机床热误差检测及补偿技术研究
下一篇:反应式营销下的C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