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机械故障检测与诊断概述 | 第11-13页 |
1-1-1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内容 | 第11页 |
1-1-2 工程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 第11-12页 |
1-1-3 设备故障检诊的实施 | 第12-13页 |
§1-2 该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背景 | 第13-14页 |
1-2-2 意义 | 第14页 |
§1-3 MFDT 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 第14-17页 |
1-3-1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工程机械 FDT 展望 | 第16-17页 |
§1-4 此课题所涉及的基本因素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工程机械齿轮式变速箱失效检诊理论基础 | 第19-31页 |
§2-1 齿轮失效原因概述 | 第19-23页 |
2-1-1 齿轮传动的动态特性 | 第19-23页 |
§2-2 变速箱齿轮的失效模式和信号分析 | 第23-26页 |
2-2-1 常见的齿轮故障模式 | 第23-24页 |
2-2-2 齿轮常见故障信息处理 | 第24-26页 |
§2-3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信号 | 第26-30页 |
2-3-1 滚动轴承主要常见故障 | 第26-27页 |
2-3-2 滚动轴承的振动及其由振动引发的故障信号特征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工程机械变速箱故障诊断信号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 | 第31-41页 |
§3-1 信号分析和处理中的常用数学变换 | 第31-34页 |
3-1-1 傅里叶(Fourier)变换 | 第31-32页 |
3-1-2 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 | 第32-33页 |
3-1-3 Z 变换 | 第33页 |
3-1-4 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 | 第33-34页 |
§3-2 信号的时域分析法 | 第34-37页 |
3-2-1 幅值域分析 | 第34-35页 |
3-2-2 信号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3-2-3 时域同步平均分析 | 第36-37页 |
§3-3 信号频域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3-3-1 幅值谱分析 | 第37-38页 |
3-3-2 功率分析 | 第38页 |
3-3-3 倒频谱分析 | 第38-39页 |
3-3-4 包络分析法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工程机械变速箱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建立 | 第41-51页 |
§4-1 故障检诊的专家系统简介 | 第41-43页 |
4-1-1 专家系统的人工智能特点 | 第41-42页 |
4-1-2 Expert system 成构 | 第42-43页 |
§4-2 齿轮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探讨 | 第43-45页 |
4-2-1 关于齿轮的专家系统诊断参数的选择 | 第43-44页 |
4-2-2 齿轮专家诊断系统的组成 | 第44-45页 |
§4-3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探讨 | 第45-50页 |
4-3-1 滚动轴承故障特征的提取方法 | 第45-46页 |
4-3-2 滚动轴承专家系统的组成 | 第46页 |
4-3-3 滚动轴承专专家诊断系统知识库的构造 | 第46-48页 |
4-3-4 知识库的构成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 Lab VIEW 的工机变速箱故障诊断虚拟仪器系统开发 | 第51-68页 |
§5-1 关于虚拟仪器 | 第51-54页 |
5-1-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第51-52页 |
5-1-2 Virtual Instrument 的基本组成 | 第52-53页 |
5-1-3 虚拟仪器的特点 | 第53-54页 |
§5-2 VIS 的总体设计 | 第54-55页 |
§5-3 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 第55-56页 |
5-3-1 传感器的选用 | 第55页 |
5-3-2 信号调理方式的选用 | 第55-56页 |
§5-4 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 第56-67页 |
5-4-1 软件部分的总体设计 | 第56-58页 |
5-4-2 文件操作模块设计 | 第58-59页 |
5-4-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第59-60页 |
5-4-4 时域分析模块设计 | 第60-62页 |
5-4-5 幅值域和特征频率计算模块设计 | 第62-64页 |
5-4-6 频域分析模块设计 | 第64-65页 |
4-4-7 时频分析模块设计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