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甘油生产现状 | 第9-10页 |
·甘油的用途 | 第9-10页 |
·甘油的生产 | 第10页 |
·甘油代谢研究 | 第10-19页 |
·甘油代谢途径 | 第10-13页 |
·甘油和乙醇代谢通路的转换 | 第13-14页 |
·FPS1 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NDE1/NDE2 和GUT2 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甘油的异化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40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5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0-22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2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22-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酵母产孢及四分体孢子的拆分 | 第25-2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26页 |
·质粒的提取(CTAB 法) | 第26-27页 |
·酵母染色体的快速分离 | 第27页 |
·酵母细胞的转化 | 第27-28页 |
·PCR 扩增 | 第28-29页 |
·DNA 的限制酶消化 | 第29页 |
·凝胶电泳法检测DNA | 第29页 |
·DNA 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29-30页 |
·DNA 连接反应 | 第30页 |
·Dilution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一步基因置换法缺失目的基因 | 第31-32页 |
·两步基因置换法缺失目的基因 | 第32-34页 |
·酵母等位基因的分离及遗传分析 | 第34-35页 |
·验证酵母的接合型 | 第35-36页 |
·不同接合型酵母细胞之间的交配(cross) | 第36页 |
·URA3 标记基因的重复利用 | 第36-37页 |
·发酵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37-40页 |
·发酵条件 | 第37页 |
·OD 值的测定 | 第37页 |
·葡萄糖的测定 | 第37-38页 |
·甘油的测定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0-59页 |
·构建 gut2Δ重组菌株 | 第40-42页 |
·利用pUC18-RYUR 缺失GUT2 基因 | 第40-42页 |
·通过同源重组弹出(pop-out)URA3 | 第42页 |
·构建 nde1Δ重组菌株和 nde2Δ重组菌株 | 第42-45页 |
·利用pUC18-RYUR 缺失NDE1 和NDE2 基因 | 第42-44页 |
·通过同源重组弹出(pop-out)URA3 | 第44-45页 |
·构建 FPS1 基因部分缺失重组菌株 | 第45-49页 |
·构建 YIplac211-FPS1-C 质粒 | 第45-47页 |
·构建 YIplac211-FPS1-NC 质粒 | 第47-48页 |
·质粒 YIplac211-FPS1-NC 整合到染色体上 | 第48-49页 |
·通过同源重组弹出(pop-out)URA3 | 第49页 |
·α型单倍体菌株的获得 | 第49-50页 |
·HO 质粒转化酵母获得二倍体 | 第49-50页 |
·生孢拆孢获得α型菌株 | 第50页 |
·酵母等位基因的分离及遗传分析 | 第50-51页 |
·各菌株生长表型的考查 | 第51-54页 |
·FPS1 基因部分缺失重组菌株对高渗的敏感性 | 第51-52页 |
·FPS1 基因部分缺失重组菌株甘油利用情况 | 第52-53页 |
·12-1-fgn12 基因缺失重组菌株碳源利用情况 | 第53-54页 |
·发酵数据 | 第54-59页 |
·发酵条件 | 第54-55页 |
·发酵数据 | 第55-5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