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 第1-27页 |
·前言 | 第15页 |
·介孔氧化铝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m-Al_2O_3前驱物的形成 | 第16-17页 |
·中性合成路径 | 第16页 |
·阴离子合成路径 | 第16-17页 |
·阳离子合成路径 | 第17页 |
·m-Al_2O_3的形成 | 第17-18页 |
·m-Al_2O_3的结构和表征 | 第18-21页 |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18-19页 |
·氮吸附分析 | 第19页 |
·透视电镜(TEM)观察 | 第19-20页 |
·~(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27)AlMASNMR)谱分析 | 第20-21页 |
·m-Al_2O_3的应用 | 第21-22页 |
·m-Al_2O_3研究状况小结 | 第22-23页 |
·氧化铝负载氟化钾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引言 | 第23页 |
·KF/Al_2O_3催化的O-烷基化反应 | 第23-24页 |
·KF/Al_2O_3催化的N-烷基化反应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介孔氧化铝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 第27-39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通过阴离子路径制备介孔氧化铝 | 第29页 |
·通过电中性路径制备介孔氧化铝 | 第29页 |
·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介孔氧化铝(介观结构)和介孔氧化铝的XRD、FTIR、DSC、粒度测定结果 | 第30-33页 |
·介孔氧化铝的氮吸附脱附等温线表征 | 第33-37页 |
·介孔氧化铝的透视电镜测定结果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介孔氧化铝负载氟化钾(KF/m-Al_2O_3)催化剂的制各和表征 | 第39-49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浸渍法制KF/m-Al_2O_3催化剂 | 第40-41页 |
·制备步骤 | 第40页 |
·浸渍比例 | 第40-41页 |
·研磨法制备KF/m-Al_2O_3催化剂 | 第41页 |
·制备步骤 | 第41页 |
·研磨比例 | 第41页 |
·KF/Y—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41页 |
·结构和性能表征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KF/m-Al_2O_3催化剂和KF/Y-Al_2O_3催化剂的XRD、FTIR、粒度测定结果 | 第42-45页 |
·KF/m-Al_2O_3催化剂和KF/Y-Al_2O_3催化剂的碱强度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KF/m-Al_2O_3催化剂在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49-60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51-52页 |
·KF/m-Al_2O_3催化的邻苯二甲酰亚胺的N-苄基化反应 | 第51页 |
·实验原理 | 第51页 |
·实验步骤 | 第51页 |
·KF/m-Al_2O_3催化的联苯二酚的O-甲基化反应 | 第51-52页 |
·实验原理 | 第51-52页 |
·实验步骤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KF/m-Al_2O_3催化的邻苯二甲酰亚胺的N-苄基化 | 第52-55页 |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第53页 |
·氯化苄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第53页 |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催化剂种类对产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55页 |
·KF/m-Al_2O_3催化的联苯二酚的O-甲基化反应 | 第55-58页 |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第56页 |
·碘甲烷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第56-57页 |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第57页 |
·催化剂种类对产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催化剂载体的再生利用 | 第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KF/m-Al_2O_3催化剂在天然产物-水苏碱半合成中的应用 | 第60-72页 |
·引言 | 第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4页 |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实验试剂 | 第61-62页 |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62-64页 |
·实验原理与分析 | 第62-63页 |
·反合成分析(一) | 第62页 |
·可能的合成路线(一) | 第62页 |
·反合成分析(二) | 第62页 |
·可能的合成路线(二) | 第62-63页 |
·本研究采用的合成路线和反应原理 | 第63页 |
·制备步骤 | 第63-64页 |
·放大实验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水苏碱的结构鉴定 | 第64-68页 |
·熔点 | 第64页 |
·紫外吸收光谱 | 第64-65页 |
·红外光谱 | 第65页 |
·核磁共振氢谱 | 第65-66页 |
·核磁共振碳谱 | 第66页 |
·质谱 | 第66-67页 |
·薄层色谱 | 第67-68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67页 |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7-68页 |
·反应影响因素 | 第68-71页 |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 第68页 |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 第68页 |
·碘甲烷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 第69页 |
·催化剂种类对产率的影响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前景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读研期间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