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提 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21页 |
一、拾金不昧与报酬请求权关系 | 第8-10页 |
二、拾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的国外立法规定及我国历史和现在的规定 | 第10-21页 |
(一) 国外关于拾得遗失物的立法 | 第10-12页 |
(二) 我国遗失物制度立法的历史回顾 | 第12-15页 |
(三)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拾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的立法及争论 | 第15-21页 |
1、《民法通则》的规定及争论 | 第15-16页 |
2、《物权法草案》的规定及不足 | 第16-21页 |
三、确立拾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的理论依据 | 第21-29页 |
(一) 我国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道德依据 | 第21-25页 |
1、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是知恩图报、平等互利的应然要求 | 第23-24页 |
2、规定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有鼓励人们为善的作用 | 第24页 |
3、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将使悬赏广告免受道德上的非难 | 第24-25页 |
(二) 规定拾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体现了权利义务对等的正义价值 | 第25-26页 |
(三) 我国规定拾得人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的经济学依据 | 第26-28页 |
1、遗失人能够自己找到遗失物的情形 | 第27页 |
2、遗失人不能自己找到遗失物的情形 | 第27-28页 |
(四) 我国规定拾得人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的实践基础 | 第28-29页 |
四、拾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的法律构建 | 第29-43页 |
(一) 遗失物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 第29-31页 |
1、遗失物的概念 | 第29-30页 |
2、遗失物的构成要件 | 第30-31页 |
(二) 遗失物的拾得 | 第31-34页 |
1、遗失人 | 第31-32页 |
2、拾得 | 第32-33页 |
3、拾得人 | 第33-34页 |
(三) 行使拾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的条件 | 第34-35页 |
(四) 拾得遗失物报酬数额的确定 | 第35-37页 |
1、拾得遗失物报酬的比例 | 第35-36页 |
2、遗失人以悬赏广告寻找遗失物时报酬数额的确定 | 第36-37页 |
(五) 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规定 | 第37-39页 |
1、规定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能发挥财产的社会责任 | 第38页 |
2、无人认领遗失物附条件的归拾得人所有有利于财产的有效利用 | 第38页 |
3、无人认领遗失物收归国有不利于激励拾得人拾得、报告、上交拾得物 | 第38-39页 |
4、规定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体现了对拾得人的公正 | 第39页 |
(六) 拾得人的留置权 | 第39-40页 |
(七) 对行使拾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的限制 | 第40页 |
(八) 拾得遗失物报酬请求权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1、遗失物送交保存机关时报酬请求权的行使问题 | 第40-41页 |
2、招领公司“失物招领”业务的合法性问题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