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积软土特性及地基沉降分析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软土地基沉降课题研究历程 | 第16-24页 |
·地基沉降分析方法研究 | 第16-19页 |
·软土固结理论研究 | 第19-23页 |
·软土次固结特性研究 | 第23-24页 |
·华南海积软土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2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2 海积软土微结构及工程性质指标 | 第29-49页 |
·软土的形成和分布 | 第29-30页 |
·软土的成分和微观结构 | 第30-33页 |
·软土的组成成分 | 第30-31页 |
·软土的微观结构 | 第31-33页 |
·软土物理力学特性及指标分析 | 第33-44页 |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 | 第33-38页 |
·指标随地层深度分布特点 | 第38-42页 |
·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 第42-44页 |
·海积软土的固结特性指标 | 第44-47页 |
·海积软土的固结系数 | 第44-45页 |
·海积软土的次固结系数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软土地基沉降分析方法 | 第49-69页 |
·基于侧限压缩试验的地基沉降计算理论 | 第49-53页 |
·计算原理 | 第49-52页 |
·方法的理论缺陷和存在问题 | 第52-53页 |
·方法的修正和改进 | 第53页 |
·软土非线性沉降分析的双曲线模型 | 第53-57页 |
·软土地基沉降的简化DUNCAN模型方法 | 第57-59页 |
·初始切线模量的确定方法 | 第59-62页 |
·简化DUNCAN方法的实例验证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地基沉降分析的原位土切线模量法 | 第69-93页 |
·概述 | 第69页 |
·原位土切线模量法计算原理 | 第69-71页 |
·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沉降计算参数 | 第71-79页 |
·旁压试验确定地基的初始切线模量 | 第79-80页 |
·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地基强度参数 | 第80-85页 |
·基于原位试验参数计算地基沉降 | 第85-90页 |
·切线模量与应力水平的关系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软土地基沉降的时间效应 | 第93-117页 |
·软土地基固结理论 | 第93-95页 |
·地基固结度定义 | 第93-94页 |
·考虑径向排水的砂井地基固结度计算 | 第94-95页 |
·多级加载固结度计算 | 第95页 |
·海积软土的渗透特性 | 第95-103页 |
·排水固结过程中固结系数的变化规律 | 第103-105页 |
·考虑固结系数变化时软土地基的固结分析 | 第105-110页 |
·软土地基次固结沉降分析 | 第110-116页 |
·工程计算时次固结系数确定方法 | 第111页 |
·次固结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13页 |
·次固结沉降计算的新模型 | 第113-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6 软土地基处理沉降预测及工后沉降分析 | 第117-133页 |
·常用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方法 | 第117-120页 |
·Asaoka图解法 | 第117-118页 |
·指数法(三点法) | 第118页 |
·双曲线拟合法 | 第118-119页 |
·Compertz曲线拟合法 | 第119页 |
·泊松曲线拟合法 | 第119-120页 |
·地基沉降推算方法适用性分析 | 第120-124页 |
·地基沉降推算方法的改进 | 第124-127页 |
·软土地基处理卸载标准及工后沉降分析 | 第127-132页 |
·软土地基处理的沉降控制要求 | 第127-128页 |
·卸载时机的确定 | 第128-130页 |
·卸载后的沉降分析 | 第130-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7 大面积填海软土地基处理沉降实例研究 | 第133-151页 |
·地层分布及软土性状 | 第133-138页 |
·海积淤泥的沉积年代及微观结构 | 第133-135页 |
·原状淤泥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135-137页 |
·淤泥性状的原位测试结果 | 第137-138页 |
·软基处理设计情况 | 第138-141页 |
·施工监测情况 | 第141-142页 |
·沉降曲线特点及地基固结沉降分析 | 第142-145页 |
·分层沉降分析 | 第145页 |
·淤泥的固结参数分析 | 第145-146页 |
·次固结分析 | 第146-148页 |
·沉降速率及卸载标准分析 | 第148-15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5页 |
·研究结论 | 第151-153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