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前言(Introduction) | 第9-25页 |
| ·3-苯基乳酸的结构和性质 | 第9页 |
| ·3-苯基乳酸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 第9-13页 |
| ·3-苯基乳酸的抑菌及药理作用 | 第9-11页 |
| ·3-苯基乳酸的用途 | 第11-12页 |
| ·3-苯基乳酸的市场前景 | 第12-13页 |
| ·苯丙酮酸概况 | 第13-14页 |
| ·苯丙酮酸的结构和性质 | 第13页 |
| ·苯丙酮酸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 ·3-苯基乳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现状 | 第14-20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14-18页 |
| ·生物合成法 | 第18-20页 |
| ·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与转化 | 第20-22页 |
|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 ·手性生物合成与拆分 | 第21-22页 |
| ·毛细管电泳法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2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25-3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 ·主要材料 | 第26-30页 |
| ·菌种 | 第26页 |
| ·主要药品 | 第26-28页 |
| ·培养基 | 第28-29页 |
| ·主要溶液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 ·3-苯基乳酸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菌种的保藏与活化 | 第31-32页 |
| ·种子液的制作 | 第32页 |
| ·发酵和转化方法 | 第32页 |
| ·菌体细胞的破碎和干燥 | 第32-33页 |
| ·粗酶的制备 | 第33页 |
| ·测定和计算方法 | 第33-36页 |
| ·酶学性质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3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 第37-62页 |
| ·菌株T01 转化苯丙酮酸产物的确定及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7-42页 |
| ·3-苯基乳酸的定性分析 | 第37-39页 |
| ·菌株T01 转化苯丙酮酸产物的确定 | 第39-42页 |
| ·3-苯基乳酸的定量分析 | 第42页 |
| ·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 | 第42-50页 |
| ·碳源种类对产酶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氮源种类对产酶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碳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氮源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5页 |
| ·培养基pH 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47页 |
| ·底物的诱导作用 | 第47-48页 |
| ·通气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转化条件的研究 | 第50-57页 |
| ·温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底物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细胞量对转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 ·缓冲液及其pH 对转化的影响 | 第53页 |
| ·表面活性剂对转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 ·能量化合物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摇床转速对转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 ·转化过程时间曲线 | 第56-57页 |
| ·酶学性质研究 | 第57-62页 |
| ·辅酶依赖性 | 第57-58页 |
| ·酶促反应的最适pH | 第58页 |
| ·酶的pH 稳定性 | 第58-59页 |
| ·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 第59-60页 |
| ·酶的热稳定性 | 第60页 |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60-62页 |
| 4 讨论(Discussion) | 第62-66页 |
| ·3-苯基乳酸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 ·关于菌种的讨论 | 第63-64页 |
| ·3-苯基乳酸的合成展望 | 第64-66页 |
| 5 结论(Conclusions) | 第66-68页 |
| ·菌株T01 转化苯丙酮酸生成R-3-苯基乳酸的确定 | 第66页 |
| ·3-苯基乳酸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 ·溶血葡萄球菌T01 的最佳发酵产酶条件 | 第67页 |
| ·溶血葡萄球菌T01 转化苯丙酮酸的最佳转化条件 | 第67页 |
| ·溶血葡萄球菌T01 所产酶的酶学性质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68-73页 |
| 致谢(Acknowledgement)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