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种子超干保存的应用性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种子超干保存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可溶性糖与种子耐脱水性 | 第13-15页 |
·糖与种子耐脱水性的关系 | 第13-14页 |
·糖类在种子脱水过程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小分子蛋白质在种子耐脱水性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种子超干处理中的氧化作用与抗氧化系统 | 第16-19页 |
·种子超干处理中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 | 第16-17页 |
·种子超干处理中的膜质过氧化 | 第17-19页 |
·种子超干处理中的抗氧化酶系统 | 第1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9-21页 |
2 引言 | 第21-2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材料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页 |
·仪器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27页 |
·种子脱水处理 | 第24页 |
·人工老化处理 | 第24页 |
·回水处理 | 第24页 |
·种子发芽率及活力测定 | 第24页 |
·向日葵种子内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热稳定蛋白测定 | 第25-26页 |
·丙二醛(MDA)的测定 | 第26页 |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酶液的提取 | 第26页 |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6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活性测定 | 第27页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测定 | 第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43页 |
·不同草花种子脱水速率的比较 | 第28页 |
·不同草花种子耐超干性及其原因 | 第28-33页 |
·不同草花种子的耐超干性 | 第28-30页 |
·向日葵种子糖与耐超干性的关系 | 第30-31页 |
·向日葵种子内热稳定蛋白与其耐超干性的关系 | 第31页 |
·向日葵种子超干处理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向日葵种子超干处理过程中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 第32-33页 |
·种子超干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32页 |
·种子超干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种子超干过程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的变化 | 第33页 |
·超干种子延长贮藏寿命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33-39页 |
·超干草花种子的耐贮藏性 | 第33-35页 |
·超干老化后种子内含糖量影响 | 第35-37页 |
·超干老化后种子内热稳定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不同含水量种子老化后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超干老化对种子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37-39页 |
·不同含水量种子老化后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37-38页 |
·不同含水量种子老化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第38页 |
·不同含水量种子老化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的变化 | 第38-39页 |
·人工老化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39-43页 |
·老化种子萌发过程中热稳定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老化种子萌发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老化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 第40-43页 |
·老化种子萌发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40-41页 |
·老化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第41页 |
·老化种子萌发过程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的变化 | 第41-42页 |
·老化种子萌发过程中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活性的变化 | 第42-43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ABSTRACT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