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国内外概况 | 第14-15页 |
·国外杂交水稻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国内杂交水稻的研究概况 | 第15页 |
2.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5-25页 |
·籼粳亚种特性的分类 | 第16-18页 |
·栽培稻种的分类 | 第16页 |
·籼粳亚种的分类 | 第16-18页 |
·籼粳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 第18-19页 |
·籼粳杂种不育的原因 | 第18-19页 |
·籼粳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 | 第19页 |
·水稻的广亲和性研究 | 第19-21页 |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的选育 | 第21-25页 |
·籼粳杂种优势的表现 | 第21-22页 |
·籼粳杂种优势与亲本的相关性 | 第22-23页 |
·籼粳杂种各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23页 |
·亲本性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 第23-24页 |
·亲本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第二章 亲本及其F_1籼粳特性的研究 | 第30-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形态指数法 | 第30-31页 |
·秧苗对KClO_3抗性鉴定法 | 第31页 |
·酯酶同工酶法 | 第31页 |
·亲本芽期耐冷性测定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杂交亲本籼粳程度表现 | 第32-37页 |
·亲本的程氏指数 | 第32-33页 |
·亲本秧苗的KClO_2抗性 | 第33-34页 |
·亲本的酯酶同工酶差异 | 第34-35页 |
·亲本秧苗的耐冷性分类 | 第35页 |
·籼粳程度与耐冷性的关系 | 第35-37页 |
·F_1籼粳特性及其分类 | 第37-41页 |
·RIL系和两系不育系及其杂交F_1组合的籼粳特性 | 第37页 |
·RIL系与测验种测交及与亲本回交F_1组合的籼粳特性 | 第37-38页 |
·测验种间及与RIL系父母本间杂交F_1的籼粳特性 | 第38页 |
·不同类型籼粳交F_1籼粳特性的分类 | 第38-39页 |
·亲代与子代籼粳特性的相关分析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关于栽培稻籼粳分类方法 | 第41页 |
·关于水稻的耐冷性鉴定 | 第41页 |
·关于籼粳芽期耐冷性鉴定的方法与评价指标 | 第41-42页 |
·关于籼粳稻杂交F_1籼粳特性的表现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不同籼粳程度亲本的(广)亲和性研究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材料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RIL系与测验种杂交及与双亲回交杂种F_1的育性表现 | 第45-46页 |
·典型籼粳品种杂交杂种F_1的育性表现 | 第46-47页 |
·典型籼粳品种杂交杂种F_1经短日照处理后的育性表现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关于籼粳交F_1杂种的花粉育性与小穗育性 | 第48-49页 |
·关于亲本籼粳程度与亲和性的关系 | 第49页 |
·关于不同籼粳程度亲本亲和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不同籼粳程度亲本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 | 第52-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供试材料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试验设计 | 第52-53页 |
·杂种优势的计算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4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53-56页 |
·各性状方差分析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3页 |
·一般配合力效应(gca)和特殊配合力效应(sca)分析 | 第53-55页 |
·亲本主要性状gca的相关分析 | 第55-56页 |
·籼粳特性与亲本配合力之间的关系 | 第56页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56-62页 |
·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平均表现 | 第56-57页 |
·杂种一代产量优势分析 | 第57-58页 |
·杂种一代主要性状优势分析 | 第58-59页 |
·杂种F_1各性状及其超亲优势与父本各性状间的关系 | 第59-61页 |
·F_1性状间及各性状杂种优势间的关系 | 第61-62页 |
·籼粳特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62-64页 |
·双亲籼粳特性与F_1产量优势的关系 | 第62-63页 |
·双亲籼粳特性与F_1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 | 第63-64页 |
·F_1籼粳程度与F_1主要性状优势的关系 | 第64页 |
3 讨论 | 第64-68页 |
·关于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 第64-65页 |
·关于籼粳程度与亲本配合力的关系 | 第65页 |
·关于亲本籼粳特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总的讨论与结论 | 第70-78页 |
1 总的讨论 | 第70-73页 |
·关于籼粳遗传分化的讨论 | 第70页 |
·关于籼粳杂种亲和性的讨论 | 第70-71页 |
·关于籼粳亲本配合力的讨论 | 第71-72页 |
·关于籼粳杂种优势的讨论 | 第72-73页 |
2 总的结论 | 第73-74页 |
·籼粳程度与杂种亲和性的关系 | 第73页 |
·籼粳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73-74页 |
·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74页 |
3 创新之处 | 第74-75页 |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表 | 第78-82页 |
附图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