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水库工程论文

松散介质地下水库设计理论研究

前言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第12-14页
 1.2 地下水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第14-29页
  1.2.1 我国地下水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第14-19页
  1.2.2 国外地下水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第19-22页
  1.2.3 我国地下水回灌情况及研究进展第22-25页
  1.2.4 国外地下水回灌情况及研究进展第25-27页
  1.2.5 地下水升降引起含水砂层变形的研究现状第27-29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9-3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9-30页
  1.3.2 研究方法和主要技术路线第30-32页
  1.3.3 预计创新点第32-33页
第二章 地下水库分类、建库条件和设计方法第33-59页
 2.1 地下水库的概念第33-35页
 2.2 地下水库分类方法的研究第35-40页
  2.2.1 地下水库的储水介质分类法第35-39页
  2.2.2 地下水库的其他分类法第39-40页
 2.3 地下水库建库条件的初步研究第40-45页
  2.3.1 地下水库建库条件的研究第40-41页
  2.3.2 地下储水空间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第41-45页
 2.4 地下水库的设计方法第45-58页
  2.4.1 松散介质地下水库设计方法的现状第45-46页
  2.4.2 松散介质地下水库动态设计法的初步研究第46-57页
  2.4.3 松散介质地下水库动态优化设计法第57-58页
 2.5 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地下水库反滤回灌井稳定流计算和结构设计第59-103页
 3.1 反滤回灌井的特征第60-64页
  3.1.1 反滤回灌井的结构形式和特征第60-63页
  3.1.2 反滤回灌井的渗水过程第63-64页
 3.2 承压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第64-69页
  3.2.1 承压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运动特征第64-66页
  3.2.2 承压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第66-69页
 3.3 承压—潜水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第69-77页
  3.3.1 承压—潜水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的运动特征第69-71页
  3.3.2 承压—潜水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第71-73页
  3.3.3 承压—潜水含水层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计算公式的验证第73-77页
 3.4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第77-92页
  3.4.1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的运动特征第77-80页
  3.4.2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第80-82页
  3.4.3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现场回灌试验第82-89页
  3.4.4 承压含水层非完整反滤回灌井稳定流计算公式的验证第89-92页
 3.5 考虑淤积的反滤回灌井稳定流模型第92-97页
  3.5.1 反滤回灌井的淤积和堵塞第92-94页
  3.5.2 考虑淤积的反滤回灌井的稳定流计算第94-97页
 3.6 反滤回灌井综合折减系数β的估算第97-98页
 3.7 回灌池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98-102页
 3.8 小结第102-103页
第四章 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对地下水库库容的影响第103-119页
 4.1 砂土一维等幅循环压缩变形的特性第104-109页
  4.1.1 砂土一维等幅循环压缩试验简介第104-105页
  4.1.2 饱和砂土一维等幅循环压缩试验成果第105-108页
  4.1.3 饱和砂土一维等幅循环压缩变形的微观结构分析第108-109页
 4.2 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对地下水库库容的影响第109-118页
  4.2.1 孔隙率降低率及其随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第109-112页
  4.2.2 孔隙率降低率随循环次数变化的双曲线关系及对地下水库库容影响的评价第112-115页
  4.2.3 利用第一次循环的孔隙率降低率初估地下水库库容的减小量第115-117页
  4.2.4 极限孔隙率降低率在地下水库库容计算中的应用第117-118页
 4.3 小结第118-11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9-123页
 5.1 结论第119-122页
 5.2 展望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及投资策略分析
下一篇:我国大学科技园及其技术转移体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