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 ·裂隙岩体损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岩体损伤的动力学特性 | 第17-37页 |
| ·损伤及损伤度的定义 | 第17-18页 |
| ·裂隙岩体损伤概述 | 第18-19页 |
| ·裂纹起裂判据及扩展方向 | 第19-20页 |
| ·判断裂纹产生的方法 | 第19-20页 |
| ·裂纹扩展方向 | 第20页 |
| ·裂隙岩体损伤流变模型研究 | 第20-22页 |
| ·岩体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 第22-35页 |
| ·节理裂隙作用下一般理学特性 | 第22-32页 |
| ·循环载荷下软弱夹层的剪切特性 | 第32-33页 |
| ·裂隙在动载荷作用下的速率效应 | 第33-35页 |
| ·岩石类脆性材料的损伤特性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隧道岩石试件霍普金森压杆实验 | 第37-59页 |
| ·SHPB实验技术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 ·超声波检测损伤度技术的研究 | 第39-42页 |
| ·声波速度测量材料的损伤 | 第39-40页 |
| ·试验试件纵波波速的检测假设 | 第40-41页 |
| ·测量纵波波速的方法 | 第41-42页 |
| ·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冲击累计损伤研究 | 第42页 |
| ·岩石试件霍普金森压杆试验 | 第42-57页 |
| ·试件取样、加工及打磨 | 第42-44页 |
| ·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过程 | 第44-48页 |
|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48-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TSP技术和地质雷达波分析在双龙隧道中的应用 | 第59-87页 |
| ·双龙隧道工程概况 | 第59-62页 |
| ·工程简介 | 第59页 |
| ·地形、地貌 | 第59-60页 |
| ·地层岩性 | 第60页 |
| ·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 第6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60页 |
| ·主要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 第60-62页 |
| ·隧道TSP超前预报和地质雷达物探技术简介 | 第62-66页 |
| ·TSP检测技术简介 | 第62-63页 |
| ·TSP检测技术的机理 | 第63-64页 |
| ·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 | 第64-65页 |
| ·地质雷达的应用 | 第65-66页 |
| ·大丽高速双龙隧道TSP超前预报检测及分析 | 第66-74页 |
| ·TSP检测方法 | 第66页 |
| ·检测原理和设备 | 第66-67页 |
| ·TSP探测结果 | 第67-69页 |
| ·预报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分析 | 第69-72页 |
| ·大丽高速双龙隧道TSP地质超前预报结论 | 第72-74页 |
| ·大丽高速双龙隧道地质雷达波检测及分析 | 第74-85页 |
| ·双龙隧道初期支护损伤诊断方法 | 第75-77页 |
| ·双龙隧道地质雷达检测参数的选取 | 第77-79页 |
| ·大丽高速双龙隧道损伤雷达波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79-85页 |
| ·本章小节 | 第85-87页 |
| 第五章 FLAC3D隧道工程稳定性分析 | 第87-111页 |
| ·FLAC3D简介 | 第87-88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8-97页 |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88-90页 |
| ·双龙隧道建设工程数据测量 | 第90-92页 |
| ·摩尔-库伦(Mohr-Coulomb)计算法 | 第92-97页 |
|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97-109页 |
| ·FLAC3D数值模拟隧道应力分析 | 第98-101页 |
| ·FLAC3D数值模拟隧道塑性变形分析 | 第101-104页 |
| ·FLAC3D数值模拟隧道位移分析 | 第104-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1-115页 |
| ·结论 | 第111-112页 |
| ·展望 | 第112-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