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黄高速公路A匝道高边坡岩体变形问题及支护措施有效性分析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6-11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9页 |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 | 第6-8页 |
·边坡支护技术的发展 | 第8-9页 |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第2章 工程边坡的岩体力学环境条件 | 第11-21页 |
·边坡地形及岩体临空条件 | 第11页 |
·岩性及岩石组合特征 | 第11-12页 |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12-15页 |
·边坡水文地质条件及岩体水力学特征 | 第15-16页 |
·地震裂度 | 第16页 |
·边坡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参数取值 | 第16-21页 |
第3章 边坡工程支护体系的结构特征 | 第21-29页 |
·框架格构 | 第22-24页 |
·锚杆(索) | 第24-26页 |
·锚固技术应用 | 第24页 |
·锚杆(索)体系 | 第24-26页 |
·锚杆(索)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原理 | 第24-25页 |
·锚杆(索)在A匝道高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抗滑桩 | 第26-29页 |
·抗滑桩技术应用 | 第26-27页 |
·抗滑桩设计的优化分析 | 第27-28页 |
·抗滑桩在A匝道高边坡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第4章 边坡岩体变形特征及变形机制分析 | 第29-34页 |
·边坡岩体变形特征 | 第29-33页 |
·变形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变形与岩体结构的关系 | 第30-31页 |
·变形与大气降水、地下水的关系 | 第31-32页 |
·变形与工程活动的关系 | 第32-33页 |
·边坡岩体变形机制分析 | 第33-34页 |
第5章 边坡稳定性及支护体系有效性的数值分析 | 第34-64页 |
·A匝道工程高边坡岩体稳定性的二维极限平衡分析 | 第34-37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基本理论和假定 | 第34-35页 |
·岩体力学二维数值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35-37页 |
·工程边坡岩体应力应变特征的三维数值分析 | 第37-64页 |
·计算原理及技术方法 | 第37-40页 |
·边坡岩体力学性状的三维数值分析 | 第40-41页 |
·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1页 |
·模型结构参数选取 | 第41页 |
·模型计算成果分析 | 第41-64页 |
·无支护边坡 | 第41-46页 |
·初始设计方案到出现拉裂缝状态模拟 | 第46-51页 |
·调整设计方案状态模拟 | 第51-64页 |
第6章 边坡变形的动态监测与分析 | 第64-79页 |
·边坡位移监测概况 | 第64-65页 |
·位移与应力动态 | 第65-79页 |
·多点位移计及锚索测力计监测成果 | 第65-74页 |
·测斜孔监测成果 | 第74-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