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岩溶(喀斯特)论文

岩溶地质分形预报方法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24页
   ·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岩溶地质预报研究现状第17-21页
     ·岩溶水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岩溶隧道中不良地质体的超前预报技术研究现状第18-19页
     ·岩溶隧道涌水量及水压的预测预报第19页
     ·新近发展的几种岩溶问题研究方法第19-20页
     ·岩溶地质分形预报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研究思路第21-22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2章 岩溶地质预报的分形理论应用基础第24-40页
   ·分形理论的基本原理第24-25页
   ·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具有分形特点第25-29页
     ·不同的岩溶形态具有自相似性的分形特点第25-26页
     ·不同的岩溶形态具有标度不变性的分形特点第26-29页
   ·微观裂隙的分形理论研究方法及岩溶元概念第29-34页
     ·微观裂隙的分形理论研究方法综述第29-32页
     ·岩溶元概念的提出第32页
     ·岩溶元分形生长的充分必要条件第32-34页
   ·岩溶元的分形生长过程及岩溶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第34-39页
   ·分形理论应用于岩溶地质预报的前景第39-40页
第3章 岩溶发育的宏观规律及分形特征第40-64页
   ·岩溶发育的宏观分布规律第40-49页
     ·岩溶发育的区域分布规律第40页
     ·岩溶发育的垂直剖面分布规律第40-42页
     ·表征岩溶及岩溶水发育分布规律的化学动力学-水文地质模型第42-49页
   ·地表岩溶形态的划分第49页
   ·反映岩溶形态特征的图片数值处理技术第49-50页
   ·几个典型地区或隧道工程地表岩溶的分形维数计算及分析第50-64页
     ·广东肇庆七星岩地表岩溶第50-52页
     ·乌江上游黔江流域地表岩溶第52页
     ·乌江下游武隆隧道地表岩溶第52-53页
     ·贵州关岭隧道地表岩溶第53-55页
     ·贵州黄果树隧道地表岩溶第55-56页
     ·贵州五龙山隧道地表岩溶第56-57页
     ·桐子林隧道地表岩溶第57-58页
     ·隧道内开挖面岩溶发育的分形特征第58-64页
第4章 岩溶发育的微观规律及分形研究第64-74页
   ·石灰岩的微观物理性质实验第64-66页
     ·宏观与微观岩溶规律研究方法的相互关系第64页
     ·石灰岩的岩相鉴定实验第64-65页
     ·电镜实验第65-66页
     ·岩相鉴定和电镜实验结果分析第66页
   ·微观岩溶形态发育的分形特征第66-70页
   ·岩溶发育的微观动力学原理及规律第70-74页
     ·碳酸盐岩溶蚀动力学原理第70-71页
     ·岩溶微观溶蚀规律第71-74页
第5章 掌子面前方岩溶地质的分形预报模型及应用第74-107页
   ·HSP声波反射法岩溶地质体超前预报的分形理论基础研究第74-81页
     ·HSP声波反射法岩溶地质超前预报基本原理、方法及仪器系统第74-77页
     ·HSP声波反射法探测技术的主要优、缺点第77-78页
     ·HSP声波反射法岩溶地质体超前预报数据分析的分形理论方法第78-81页
   ·岩溶地质体超前预报的分形模型第81-83页
     ·问题的提出第81页
     ·岩溶地质分形预报的物理模型第81-82页
     ·岩溶地质分形预报的数学模型第82-83页
   ·岩溶分形地质预报模型的应用及验证第83-107页
     ·武隆隧道岩溶地质分形预报第83-89页
     ·坝陵河大桥隧道锚岩溶地质分形预报第89-101页
     ·五龙山隧道岩溶地质分形预报结果验证第101-104页
     ·黄果树隧道岩溶地质分形预报第104-107页
第6章 岩溶围岩分级初步研究第107-124页
   ·问题的提出第107页
   ·岩溶围岩分级的基本概念第107-108页
   ·岩溶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第108-115页
     ·概述第108-109页
     ·灰岩宏观力学特征的研究实例第109-111页
     ·单轴压缩条件下石灰岩的强度与变形特征第111-112页
     ·三轴压缩试样的变形规律第112-113页
     ·循环荷载条件下嘉陵江组灰岩的变形特征第113页
     ·声发射与灰岩破坏的规律第113-115页
   ·岩溶围岩分级模型的建立第115-121页
     ·岩溶围岩分级模型的提出第115-117页
     ·岩溶发育程度评价的定性指标第117页
     ·岩溶发育程度评价的定量指标第117-121页
   ·岩溶发育程度评价的建议标准第121页
   ·岩溶围岩分级应用实例第121-124页
结论及展望第124-126页
 主要结论第124-125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25页
 展望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4-136页
附图1 几个典型地区的岩溶现场照片及分形图形处理成果图第136-155页
附图2 几个典型地区的岩溶分形计算成果图第155-190页
附图3 桐子林隧道采取岩样的岩相鉴定和电镜实验照片第190-198页
附图4 电镜实验照片的分形图形及分形计算成果图第198-233页

论文共2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鞍山国际会展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
下一篇:一个易扩展的基于点的造型和绘制系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