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新线建设的公益性分析及其度量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4页 |
·相关理论述评 | 第16-21页 |
·论文研究方法述评 | 第21-22页 |
·铁路社会经济属性理论述评 | 第22-24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重点 | 第24-28页 |
·本文研究内容概述 | 第24-25页 |
·选用“对偶”论 | 第25-26页 |
·公益性的度量问题 | 第26-28页 |
第2章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的紧迫性 | 第28-47页 |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紧迫性的现状分析 | 第28-37页 |
·中国经济特点及各行业对铁路的产业依赖度 | 第28-30页 |
·铁路运输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 第30-32页 |
·新线建设是提高中国铁路运输能力的关键环节 | 第32-37页 |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紧迫性的理论分析 | 第37-47页 |
·铁路新线建设相关投资理论的回顾 | 第38-39页 |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相关投资理论选择 | 第39-44页 |
·铁路新线建设滞后严重影响铁路改革进程 | 第44-47页 |
第3章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投融资模式分析 | 第47-65页 |
·铁路的社会经济属性 | 第47-55页 |
·铁路社会经济属性的传统理论 | 第47-51页 |
·传统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 第51-55页 |
·政府投资行为选择的理论分析 | 第55-61页 |
·公共财政理论与政府投资行为选择 | 第55-58页 |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投资行为 | 第58-61页 |
·铁路新线建设融资模式改革 | 第61-65页 |
·现行铁路新线建设投融资模式及特点 | 第61-63页 |
·铁路新线建设投融资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 第63-65页 |
第4章 公益性行业及其基础理论研究 | 第65-81页 |
·一组基本概念 | 第65-70页 |
·“对偶”概念及其讨论 | 第65-66页 |
·公益性行业概念 | 第66-67页 |
·“效率、公平”对偶论 | 第67-69页 |
·典型市场与公益性行业定义 | 第69-70页 |
·公益性函数及其初步分析 | 第70-75页 |
·公益性行业效能函数 | 第70-71页 |
·公益性行业效能函数初步分析 | 第71-72页 |
·动力系统(4.2.13)的数学分析 | 第72-75页 |
·X,G的对立统一演化过程 | 第75-79页 |
·x,g“互余”性关系 | 第75页 |
·x,g 的对偶关系 | 第75-77页 |
·x,g 具有 Logistic曲线特征 | 第77-79页 |
·Logistic曲线与非典型行业市场的图像特征 | 第79页 |
·进一步的观察和解释 | 第79-81页 |
第5章 公益性行业状态函数及其分析 | 第81-98页 |
·状态函数I及其初步分析 | 第81-86页 |
·状态函数I的定义 | 第81页 |
·滑动指标函数的建立 | 第81-84页 |
·状态函数I初步分析 | 第84-86页 |
·状态函数II及其有关分析 | 第86-88页 |
·市场优化模型与状态函数II | 第86-87页 |
·函数V_(I状)与U_((?)状)的等价性讨论 | 第87-88页 |
·补贴方程及其分析 | 第88-91页 |
·补贴方程的提出 | 第88-89页 |
·补贴方程的继续讨论 | 第89-90页 |
·补贴方程的实践性分析 | 第90-91页 |
·铁路公益性分析 | 第91-98页 |
·铁路运输产品及公益性 | 第91-92页 |
·铁路公益性及其构成 | 第92-93页 |
·铁路公益性的理论度量 | 第93-98页 |
第6章 铁路新线建设公益性度量研究 | 第98-122页 |
·铁路新线建设公益性度量的意义 | 第98页 |
·铁路新线运营定价原则与补偿原理 | 第98-103页 |
·定义三个函数 | 第98-99页 |
·需求函数描述 | 第99-100页 |
·收益函数描述 | 第100页 |
·公益函数描述 | 第100-101页 |
·新线铁路定价原则 | 第101-102页 |
·新线铁路运营补偿原则 | 第102-103页 |
·铁路新线投资决策总体类型分析 | 第103-107页 |
·总体分析 | 第103-105页 |
·总体类型分析 | 第105-107页 |
·铁路新线投资决策公益性度量分析 | 第107-111页 |
·铁路新线投资决策公益性度量实证分析 | 第111-122页 |
·现行铁路新线建设项目公益性评价方式 | 第112-113页 |
·东宁地方铁路工程公益性度量 | 第113-122页 |
结束语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