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新开发大学城用地布局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4页
   ·研究背景第8-10页
     ·高校扩招及教育改革催生大学城的建立第8-9页
     ·大学城的建立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切入点第9页
     ·大学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第9-10页
   ·大学城概念界定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理论意义第11页
     ·实践意义第11-12页
   ·研究框架第12-14页
第二章 国内外大学城发展演变及大学城研究综述第14-27页
   ·国内外大学城的演变发展第14-22页
     ·国外大学城的演变发展第14-19页
     ·国内大学城的演变发展第19-22页
   ·大学城研究综述第22-27页
     ·针对国外大学城的研究第22-23页
     ·针对国内大学城的研究第23-27页
第三章 国内外大学城用地布局实证研究第27-54页
   ·国外大学城用地布局研究第27-38页
     ·国外大学城的分类第27-28页
     ·自然生长型大学城用地布局研究第28-34页
     ·政府主导型大学城用地布局研究第34-37页
     ·国外大学城实证研究结论第37-38页
   ·国内大学城用地布局研究第38-54页
     ·国内大学城发展概况第38-40页
     ·国内大学城发展现存问题第40-43页
     ·国内大学城用地布局现存问题第43-47页
     ·大学城用地布局现存问题的启示第47页
     ·国内广义大学城用地布局实证研究第47-54页
第四章 新开发大学城宏观区位选择、功能定位及用地布局规划策略第54-63页
   ·新开发大学城宏观区位选择第54-57页
     ·国内大学城发展思路第54页
     ·大学城宏观区位选择第54-57页
   ·大学城功能定位第57页
   ·大学城用地布局规划策略第57-63页
     ·规划管理策略的选择——精明增长策略第58-61页
     ·规划设计策略的选择——资源共享策略第61-63页
第五章 新开发大学城用地规划布局模型建构研究第63-94页
   ·新开发大学城功能要素配置第63-72页
     ·大学特征第63-66页
     ·从城市产业发展角度看大学城功能要素配置第66-69页
     ·从对城市边缘区影响角度看大学城功能要素配置第69-70页
     ·大学城功能要素有机统一第70-71页
     ·大学城用地构成特点第71-72页
   ·大学城用地布局模型建构第72-83页
     ·基本内核第72-74页
     ·大学城圈层用地结构形成的引力源第74-75页
     ·大学城中心圈层第75-79页
     ·大学城圈层层级关系第79-83页
   ·大学城用地布局模型的修正第83-91页
     ·城市交通对大学城用地布局模型的修正第83页
     ·生态可持续发展对大学城用地布局模型的修正第83-86页
     ·混合用地布置对大学城用地布局规划模型的修正第86-91页
     ·其他修正因子第91页
   ·大学城用地布局模型的类型变化第91-94页
     ·依托原有城镇进行发展的大学城的用地布局模型第91-92页
     ·单校型大学城用地布局模型第92-94页
第六章 成都地区实例分析第94-102页
   ·成都市发展概况第94页
   ·成都地区新开发大学发展第94-96页
     ·大学新校区建立概况第94-95页
     ·成都地区大学空间发展问题第95-96页
   ·航空港组团用地布局分析第96-98页
     ·航空港组团区位第96页
     ·航空港组团用地布局规划第96-98页
   ·根据研究所得模型对航空港组团规划的修正第98-102页
     ·航空港组团用地规划问题分析第98-99页
     ·研究成果对航空港用地布局修正第99-102页
第七章 结语第102-107页
   ·研究主要结论第102-105页
   ·后续研究第105-107页
     ·研究的缺憾第105页
     ·研究的后续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1页
附录一:国内部分大学城情况统计第111-113页
附录二:论文插图来源第113-11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培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绿色粘帚霉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玉米纹枯病生防潜能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