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模式研究
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 第2-3页 |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引言 | 第11-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 第11-12页 |
1.2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研究概况 | 第12-21页 |
1.2.1 林分结构研究 | 第13-16页 |
1.2.2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采伐更新研究 | 第16-20页 |
1.2.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5-42页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5-31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25-26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6页 |
2.1.3 森林资源状况 | 第26-27页 |
2.1.4 自然资源评价 | 第27页 |
2.1.5 试验区的设置 | 第27-29页 |
2.1.6 信息采集方法 | 第29-31页 |
2.1.6.1 收集整理现有资料 | 第29-30页 |
2.1.6.2 标准地调查 | 第30-3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1-42页 |
2.2.1 林分直径结构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2.2.2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33-37页 |
2.2.3 幼树、幼苗分布格局的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2.2.4 林分主导功能确定方法 | 第39-42页 |
3 异龄林经营基础理论与技术 | 第42-53页 |
3.1 永续利用理论 | 第42-43页 |
3.2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 | 第43-45页 |
3.2.1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产生 | 第43页 |
3.2.2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内涵 | 第43-44页 |
3.2.3 基本经营模式 | 第44-45页 |
3.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 | 第45-47页 |
3.3.1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提出 | 第45-46页 |
3.3.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 | 第46-47页 |
3.3.3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内涵 | 第47页 |
3.4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第47-50页 |
3.4.1 提出背景 | 第47-48页 |
3.4.2 概念 | 第48-49页 |
3.4.3 内涵 | 第49-50页 |
3.5 检查法实践 | 第50-52页 |
3.5.1 检查法经营技术 | 第50-51页 |
3.5.2 检查法在我国的应用 | 第51-52页 |
3.6 小结 | 第52-53页 |
4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结构特征研究 | 第53-84页 |
4.1 树种组成结构 | 第53-55页 |
4.1.1 树种组成变化 | 第53-54页 |
4.1.2 树种组成变化分析 | 第54页 |
4.1.3 树种组成小结 | 第54-55页 |
4.2 直径结构 | 第55-63页 |
4.2.1 株数径级分布 | 第55-59页 |
4.2.2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直径结构拟合 | 第59-62页 |
4.2.3 林分q值分析 | 第62-63页 |
4.2.4 直径结构评价 | 第63页 |
4.3 立木空间结构 | 第63-73页 |
4.3.1 水平结构 | 第64-69页 |
4.3.2 层次结构 | 第69-73页 |
4.3.2.1 层次划分及其依据 | 第69-70页 |
4.3.2.2 各林层结构特征分析 | 第70-73页 |
4.3.3 空间结构特征评价 | 第73页 |
4.4 天然更新及其评价 | 第73-76页 |
4.4.1 更新密度 | 第73-74页 |
4.4.2 更新格局 | 第74-75页 |
4.4.3 幼苗幼树年龄与生长 | 第75-76页 |
4.5 林分收获过程研究 | 第76-77页 |
4.5.1 林分蓄积生长 | 第76-77页 |
4.5.2 林分采伐量 | 第77页 |
4.5.3 枯损量 | 第77页 |
4.6 生长过程研究 | 第77-82页 |
4.6.1 云杉生长过程研究 | 第78-79页 |
4.6.2 冷杉生长过程研究 | 第79页 |
4.6.3 红松生长过程研究 | 第79-80页 |
4.6.4 椴树生长过程研究 | 第80页 |
4.6.5 枫桦生长过程研究 | 第80-81页 |
4.6.6 色木生长过程研究 | 第81页 |
4.6.7 生长过程小结 | 第81-82页 |
4.7 林分结构特征小结 | 第82-84页 |
5 过伐林区划与调查研究 | 第84-94页 |
5.1 过伐林区划指标与方法 | 第84-87页 |
5.1.1 过伐林区划体系 | 第84-85页 |
5.1.2 固定小班区划指标 | 第85-86页 |
5.1.3 固定小班区划方法 | 第86-87页 |
5.1.4 过伐林固定小班区划特点 | 第87页 |
5.2 过伐林调查体系与调查方法 | 第87-93页 |
5.3 小结 | 第93-94页 |
6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目标的确定 | 第94-104页 |
6.1 经营目标的确定意义 | 第94-95页 |
6.2 经营目标的确定依据 | 第95-100页 |
6.2.1 经营历史与现状分析 | 第95-96页 |
6.2.2 立地条件分析 | 第96页 |
6.2.3 森林主导功能分析 | 第96-100页 |
6.3 经营目标确定 | 第100-103页 |
6.3.1 林种 | 第101页 |
6.3.2 材种 | 第101-102页 |
6.3.3 经营结构 | 第102-103页 |
6.4 小结 | 第103-104页 |
7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目标结构的构建 | 第104-114页 |
7.1 目标结构制定原则 | 第104-105页 |
7.2 树种组成的确定 | 第105页 |
7.3 径阶结构目标 | 第105-107页 |
7.3.1 目标结构大、中、小径级界定 | 第106-107页 |
7.3.2 径阶结构目标 | 第107页 |
7.4 收获目标 | 第107-108页 |
7.4.1 材积径级分布 | 第107页 |
7.4.2 目标蓄积量 | 第107-108页 |
7.5 空间结构目标 | 第108-109页 |
7.5.1 水平结构 | 第108-109页 |
7.5.2 株数密度 | 第109页 |
7.5.3 层次结构 | 第109页 |
7.6 更新目标 | 第109-110页 |
7.6.1 更新株数 | 第109页 |
7.6.2 更新分布格局 | 第109-110页 |
7.7 林分目标结构可视化研究 | 第110-112页 |
7.7.1 结构可视化原理 | 第110-111页 |
7.7.2 目标结构可视化 | 第111-112页 |
7.8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目标结构小结 | 第112-114页 |
8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结构调整研究 | 第114-130页 |
8.1 结构调整因子的确定 | 第114-115页 |
8.1.1 结构调整因子确定原则 | 第114-115页 |
8.1.2 结构调整因子的确定 | 第115页 |
8.2 结构调整的阶段性分析 | 第115页 |
8.2.1 第1阶段结构调整目标 | 第115页 |
8.2.2 第2阶段结构调整目标 | 第115页 |
8.2.3 第3阶段结构调整目标 | 第115页 |
8.3 树种组成调整措施 | 第115-116页 |
8.4 采伐模式研究 | 第116-129页 |
8.4.1 采伐方式的确定 | 第116-117页 |
8.4.2 择伐强度的确定 | 第117页 |
8.4.3 择伐周期 | 第117页 |
8.4.4 择伐强度与择伐周期合理性分析 | 第117-118页 |
8.4.5 采伐木的确定 | 第118-129页 |
8.4.5.1 目标树概念的提出 | 第118-119页 |
8.4.5.2 目标树结构 | 第119-120页 |
8.4.5.3 目标树的确定流程 | 第120-121页 |
8.4.5.4 目标树的现地落实 | 第121页 |
8.4.5.5 采伐木起伐径阶的确定 | 第121页 |
8.4.5.6 采伐木分布格局 | 第121-123页 |
8.4.5.7 采伐木确定流程 | 第123页 |
8.4.5.8 采伐木的现地落实 | 第123-125页 |
8.4.5.9 目标树、采伐木现地落实模拟 | 第125-129页 |
8.5 小结 | 第129-130页 |
9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模式研究 | 第130-137页 |
9.1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原则的确定 | 第130-131页 |
9.2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模式的构建 | 第131-136页 |
9.2.1 经营理论基础 | 第132页 |
9.2.2 经营目标体系 | 第132页 |
9.2.3 目标结构体系 | 第132-133页 |
9.2.4 区划、调查体系 | 第133-134页 |
9.2.5 结构调整理论技术体系 | 第134-135页 |
9.2.6 经营模式结构体系 | 第135-136页 |
9.3 小结 | 第136-137页 |
10 结论与讨论 | 第137-139页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7页 |
10.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10.3 讨论 | 第138-139页 |
附表1 样地中出现的物种名录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个人简历 | 第149-150页 |
导师简介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