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5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政策、规范及相关技术措施 | 第12页 |
·相关工程实践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上篇 背景与现状 | 第15-43页 |
第1 章 健康居住的理念 | 第15-27页 |
·健康住宅概述 | 第15-17页 |
·健康新概念 | 第15-16页 |
·健康住宅的起源与定义 | 第16-17页 |
·健康住宅与绿色住宅、可持续发展住宅的对比 | 第17-20页 |
·绿色(生态)住宅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住宅 | 第18-19页 |
·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 | 第19-20页 |
·现代居住健康理念的发展 | 第20-27页 |
·国外健康城市/社区建设 | 第20-22页 |
·国外健康住宅技术规程 | 第22-23页 |
·国内健康住宅探索与实践 | 第23-27页 |
第2 章 高层住宅的居住外环境 | 第27-39页 |
·高层住宅概述 | 第27-29页 |
·社会与技术背景 | 第27页 |
·高层住宅的建设 | 第27-29页 |
·高层住宅的发展与认识 | 第29-32页 |
·我国住宅的发展 | 第29页 |
·高层住宅的利弊 | 第29-32页 |
·高层住宅居民的行为心理 | 第32-33页 |
·户外活动的行为心理需求 | 第32页 |
·高层、多层住宅满意度对比 | 第32-33页 |
·高层住宅的健康外环境 | 第33-39页 |
·居住外环境的构成 | 第34-35页 |
·健康住宅外环境的特征 | 第35页 |
·高层住宅外环境的特征 | 第35-37页 |
·居住外环境获得健康性保证的关联因素 | 第37-39页 |
第3 章 规划设计研究对创造健康居住外环境的重要性 | 第39-43页 |
·物理健康的保证 | 第39-40页 |
·改善生态环境 | 第39页 |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 第39-40页 |
·心理健康的完善 | 第40-41页 |
·促进邻里交往 | 第40-41页 |
·有益于形成安全感、归属感 | 第41页 |
·健康行动的推动 | 第41-43页 |
·公共参与 | 第41-42页 |
·健康活动与环境教育 | 第42-43页 |
中篇 设计方法与策略 | 第43-98页 |
第4 章 居住环境规划设计的理论 | 第43-51页 |
·影响规划设计理念的相关理论 | 第43-49页 |
·公共空间理论 | 第43-44页 |
·邻里单元 | 第44-46页 |
·社区理论 | 第46页 |
·环境、行为与心理 | 第46-47页 |
·城市设计理论 | 第47-49页 |
·我国社区规划指导思想和环境规划设计理念的演进 | 第49-51页 |
第5 章 高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原则 | 第51-57页 |
·集中与分散 | 第51-52页 |
·横向和竖向 | 第52-53页 |
·开放或封闭 | 第53-55页 |
·封闭式小区 | 第54-55页 |
·小区内开放空间 | 第55页 |
·个性及共性 | 第55-57页 |
第6 章 高层住宅健康外环境的规划设计要素 | 第57-85页 |
·土地利用 | 第57-59页 |
·生态开发及与环境的协调 | 第57-58页 |
·土地的高效利用 | 第58-59页 |
·建筑形态、体量和结 | 第59-64页 |
·形态与布局 | 第60-62页 |
·群体与气流关系 | 第62-63页 |
·防噪处理 | 第63-64页 |
·交通与停车 | 第64-68页 |
·人车分流与人车共存 | 第65-67页 |
·停车对环境的影响 | 第67页 |
·步行系统 | 第67-68页 |
·创造与城市共享的景观 | 第68-70页 |
·社区开发与共享景观资源 | 第69-70页 |
·小区建设与复合功能空间 | 第70页 |
·公共空间的功能和综合利用 | 第70-79页 |
·户外活动场所 | 第71-77页 |
·空间序列 | 第77-78页 |
·设计、使用和管理 | 第78-79页 |
·生态的空间环境 | 第79-85页 |
·绿化与自然 | 第79-82页 |
·水体景观 | 第82-84页 |
·环境设施 | 第84-85页 |
第7 章 高层住宅健康环境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85-98页 |
·设计依据是基础 | 第86-92页 |
·实地分析与调查 | 第86页 |
·使用者研究 | 第86-90页 |
·社会关系研究 | 第90-91页 |
·其他研究 | 第91-92页 |
·团队协作和互动是保障 | 第92-95页 |
·规划设计中的多学科交叉 | 第92-94页 |
·居住环境营造中的多方互动 | 第94-95页 |
·设计过程就是文化环境建设的过程 | 第95-96页 |
·文化环境的建设 | 第95页 |
·协调与沟通 | 第95-96页 |
·公共参与和自主意识直接影响环境质量 | 第96-98页 |
·建筑师的设计 | 第96-97页 |
·居住者的参与 | 第97-98页 |
下篇 实践、调查、分析 | 第98-141页 |
第8 章 调查与分析—深圳的典型楼盘 | 第98-119页 |
·基本情况 | 第98-104页 |
·位于城市近郊的景观舒适型 | 第99-101页 |
·靠近城市中心的紧凑型 | 第101-102页 |
·位于城市市区的高密度型 | 第102-103页 |
·位于城市市区的超高密度型 | 第103-104页 |
·深圳健康住宅实例调查 | 第104-112页 |
·蔚蓝海岸:大型社区 | 第104-108页 |
·金地香密山:舒适型小区 | 第108-112页 |
·健康外环境的性能评定 | 第112-119页 |
·领域感 | 第112-114页 |
·场所精神 | 第114-117页 |
·形象特征 | 第117-119页 |
第9 章 本文作者的实践体会 | 第119-131页 |
·深业宝安住宅区规划设计方案 | 第119-126页 |
·项目概况与设计原则 | 第119-120页 |
·规划设计 | 第120-126页 |
·保障外部空间环境健康性的设计体会 | 第126-131页 |
·规划布局 | 第126-127页 |
·空间设计 | 第127-129页 |
·环境设计 | 第129页 |
·合作与互动 | 第129-131页 |
第10 章 高层住宅规划设计研究促进健康居住的发展 | 第131-141页 |
·现实状况与研究目的 | 第131-134页 |
·封闭与各自为政 | 第131-132页 |
·“健康住宅”的流行与评估、实践 | 第132-133页 |
·盲目开发与发展策略 | 第133-134页 |
·对规划设计指标的认识与建议 | 第134-139页 |
·规划设计指标 | 第134-135页 |
·对比与分析 | 第135-139页 |
·展望健康居住的发展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5页 |
致谢与声明 | 第145-146页 |
个人简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