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 第11-12页 |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在中药发展中的地位 | 第11页 |
·药用植物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 第12页 |
·对策 | 第12页 |
·生物技术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获得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细胞大规模培养 | 第13页 |
·转基因植物 | 第13页 |
·毛状根培养 | 第13-14页 |
·药用植物紫锥菊的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紫锥菊的植物学特征 | 第14页 |
·紫锥菊的生长分布情况 | 第14-15页 |
·紫锥菊的主要药用成分 | 第15-16页 |
·紫锥菊的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紫锥菊提取方法与有效成分的检测 | 第17页 |
·紫锥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毛状根培养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应用 | 第17-25页 |
·发根农杆菌与Ri 质粒 | 第18-19页 |
·毛状根诱导原理 | 第19页 |
·毛状根诱导方法 | 第19页 |
·毛状根的鉴定 | 第19-20页 |
·药用植物毛状根的应用 | 第20页 |
·提高药用植物毛状根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技术方法 | 第20-25页 |
·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5-27页 |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实验材料--紫锥菊的组织培养 | 第27-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28页 |
·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实验方案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种子的预处理及萌发 | 第29页 |
·紫锥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实验结果 | 第30-32页 |
·种子萌芽率 | 第30-31页 |
·通过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苗 | 第31-32页 |
·紫锥菊组培苗的培养及生根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3 紫锥菊毛状根的诱导体系的建立 | 第34-46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实验方案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毛状根的诱导 | 第36-37页 |
·毛状根除菌及培养 | 第37页 |
·毛状根的PCR 分子检测 | 第37-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A4 菌株在有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对紫锥菊毛状根的诱导率 | 第40-41页 |
·不同感染时间对紫锥菊产生毛状根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菌株诱导感染的效果比较 | 第42-43页 |
·不同形态的外植体对毛状根诱导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PCR 分子检测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4 毛状根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分析 | 第46-54页 |
·材料 | 第46页 |
·药材 | 第46页 |
·试剂 | 第46页 |
·仪器设备 | 第46页 |
·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毛状根中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及其样品制备 | 第47页 |
·总酚的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多糖检测方法(硫酸苯酚法) | 第48-50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52页 |
·毛状根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样品的制备 | 第50页 |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6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6页 |